作为一家互联网天使投资机构,天使湾往往是这些初创项目第一个外部投资人。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初创公司从零起步的成长过程。尤其是起步的第一年,集中了创业过程中最凶险的危机,仿佛一个孩子一上来就需要在激流险滩中划船,几乎所有初创项目都会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和劫难,我们总结出来给所有的初创团队,期待带给大家一些启示,少走一些弯路。
一、从团队起步
1、需不需要团队?
有个年轻的创业者曾给我们发过这样一条短信:“一个人难道不是团队吗?我不是没有团队,如果我足够强大,一个人就是很好的团队了,你们投资者还是媒体都过分强调了所谓的团队,中国的商业大多数都是靠一个人支撑一家公司而不是一个团队。”
有没有道理?有,而且很对。中国的早期商业环境,创业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的事,或者是一个家族的事,很少有团队的概念。这里的问题在于三点:其一,创业需要考虑胜算概率,创业者仅凭一己之力将一个公司做大做强在现今的时代已经非常艰难,虽不排除可能,但无论是从创业者自身还是投资者角度,单枪匹马创业的成功率是极低的;其二,核心创始人虽是一个项目成功的最大权重,但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力的互补性还是会大大加重一个项目成功的胜算,互联网创业技术、产品、市场不可或缺其一,各个关键环节若都只是通过雇员的形式来做,风险极大;其三,团队不一定一步到位,但不能一直缺胳膊少腿的上阵拼杀。
事实上,一个项目创始人如果在最初始的阶段,连一两个共同打天下的优秀伙伴都吸引不到并信任你一起拼搏,那么创始人自己也是很有必要严肃思考下为什么。这里的团队,往往并不是要说多么优秀,多么完备,可能充其量只是有几个各自身怀绝技的好汉,志同道合,特立独行想做一件非常靠谱的事情,仅此而已。
所以,团队先行是多数情况下创业的第一步,宁可花3个月甚至半年来找创业伙伴都是值得的。绝对点讲:无团队不盲动。
2、团队打磨的问题
一般来说,从我们看到的初创团队来说,很多都是相识多年的同窗、同事、好友中组合而来。同窗与同事组合的团队在稳定性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毕竟创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事业,而互联网创业在中国更多时候都是靠“磨”与“熬”。但是,这里面也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潜在问题值得注意:
(1)朋友/同窗多年来从未共过事
在创业之前,可能大家是很好的朋友/同学,但从来没有真正每天很琐碎的共过事或一起合作过,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方式欠缺磨合,免不了产生很多执行偏差,责任偏差,利益偏差,随着时间积累都会产生微妙变化。越是在合作前,没有将职责、利益分清的兄弟团队,越后就会在决策机制上,管理权限上,利益分配上产生问题,甚至在商业上的价值观问题都会直接导致一个初创团队分道扬镳。
(2)创始成员股份分配过均或过殊
很多团队一开始讲兄弟义气,毫无考虑各自的利益分配,在公司股份分配问题上在最开始阶段都抹不开情面支支吾吾不讲明,最后导致两个问题:一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使得整个团队股份比例太分散,公司没有核心决策人,即使有个名义CEO,但是他的权威也将随时受到挑战,而公司必须要有个主心骨,股份比例是一个公司团队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创业初期不完全明确掉,将一直成为一个定时炸弹会在某个时点随时引爆;另一种则是太吃亏,某几个创始兄弟成员,劳心劳力干了很多年,最后公司有所小成衡量得失,发现付出与回报非常不成比例,这将带来一系列公司或明或暗的问题,只因为一开始大家没有非常清爽的约定比例,到了真正利益分配之时就是考验人性之恶之时。
(3)各种想象不到原因的中途离场
初创团队的艰辛与煎熬不多说,我相信很多身在其间的团队都深有感受。一帮朋友能聚到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事业而奋斗本身是非常令人崇敬的事情 ,但是现实因素往往是:张三最近要结婚买房还贷,李四刚生了儿子要照顾家小,王五家人生了场大病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等等。在我们投资的团队当中还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技术合伙人# 只对技术方面的创业项目感兴趣,而对现在做的项目越做越提不起兴趣,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离开;有创始合伙人感觉自己在公司发展方向上贡献不了什么价值,无论产品还是技术,感觉被边缘化也离开;有合伙人因为生存压力直接被高薪挖走离开……
所以,往往为了防患很多未来的突发事件,兄弟团队一开始尤其要说好Vesting(股份兑现)条款的具体细则。
我们的几点建议:
a)团队契合程度跟友情的时间长度无关,而跟共事时间的长度相关,同时要多考虑创业价值观、工作习惯、处事方式的异同;
b)商业游戏,契约精神比兄弟可靠,跟利益相关的事情契约在前,情感在后;
c)团队必须有人是老大,股份要有主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