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产过剩→失业→贫困
前面说过,消费能力的生理、时间约束属于具有自然规定性的硬约束,适用于所有社会经济制度。预算约束则是一种制度性约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按曾在西方世界风起云涌的“占领运动”的说法就是“99%”——直接感受到的主要约束。贫富分化的现实,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消费能力的扩张还远未触及生理、时间约束时就被预算约束束缚住了,生产能力的扩张还远未触及资源约束时就被消费能力束缚住了。其实这个问题马克思早有论述:“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0]这个“绝对的消费能力”的界限就是由上述“硬约束”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处可见的相对过剩现象——商品滞销与消费不足共存——则是由制度性约束造成的。
如果不考虑在预算约束下极难扩张的消费能力,生产能力本可以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有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轻易地实现大幅扩张。这种状况,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的“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11]就是说,在“有限-有限”模式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就会发现由于有扩张难易程度的明显差别,经济中一直存在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倾向。换言之,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有限-有限”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更为准确的实际呈现,是“大-小”模式。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二者的差距就是生产过剩。简而言之就是:
生产能力>消费能力→生产过剩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生产组织的效率越来越高,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不仅是经济运行的常态,而且两者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
现在,我们通过双约束假设→“有限-有限”模式→“大-小”模式,解释了生产过剩现象何以成为现代经济的常态,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无缝对接。在经济思想史上,对生产过剩研究最为深入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反,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则通过稀缺性假设→“有限-无限”模式,把人们引入完全无视现代经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生产过剩现象的死胡同。也就是说,以对生产过剩的认识为标志,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前者直面现实,后者掩盖真相。
那么,生产过剩与前面提出的贫困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有不少学者受到稀缺性假设的影响,以为贫困的原因是生产不足,所以要解决贫困问题先要“做大蛋糕”。问题是,现代社会的蛋糕已经比中世纪大了不知多少倍,为什么贫困现象仍不能根除?如果从生产过剩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我们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从生产过剩的角度看,现代市场经济的病根正是生产过剩,而目前的市场经济制度中偏偏缺乏妥善解决生产过剩问题的机制。主流经济学完全无视生产过剩现象的存在,当然既不可能正确地提出问题,更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生产过剩问题不解决,那么生产能力越大,问题就越严重,最后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