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白衣骑士等来最佳谈判时机
李自成也有谋略。到达山海关后,他已经在吴三桂后方布下一只军队,切断其退路。多尔衮大军到达山海关外后,首先击溃了这只队伍。22日清晨,其进抵山海关外,停下来观战。
吴三桂多次遣使请多尔衮。多尔衮对使者很友善,但仍然按兵不动,等待最佳的谈判时机。果然,21日大战一天下来,吴三桂的关宁军已处劣势,时间紧迫,吴三桂再无法等待下去,22日清晨率亲兵突出重围,来到多尔衮大营。
大营中的谈判,并无官方记载,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吴三桂跪降,满清封王。刘凤云女士在《一代枭雄吴三桂》一书中整理了多方面的史料,估计当时的谈判中吴三桂仍以明朝臣子的立场,要求清朝借兵,酬谢的筹码是“裂土以酬”,即北京归清朝,黄河为界,南北通好。提出的附加条件是:访明太子立于南京;以及不伤百姓,不犯寝陵。多尔衮“许之”,并要求吴三桂及其军剃发,以与大顺军相区分。事实上,剃发与否事关重大,也就是吴三桂归降清军的标志与证明了。此后的战事中,吴三桂也已接受多尔衮调遣。
谈判时,有无足够耐心,也是成败关键之一。要做成交易,而且是以理想的条件和价格,这就考验功力了。拿下山海关,取得进军中原的门户,是多尔衮梦寐以求的目标。他率大军急速赶来,也向吴三桂提出了“统兵来归”的全资收购建议。但并不急于出手,即使敌意竞购对手(李自成)来势汹汹,他也还在等待时机,要被收购方主动来求自己。即使吴三桂最后真的仍坚持借兵,他实际上也并无可谈判的筹码了。李自成军正急攻关城,时间紧迫;自己也身陷清军大营,被清军扣留乃至斩杀的可能都有,哪里是真正的谈判呢?
后来的局势演变,表明多尔衮并未遵守当时的约定,也就是立明太子于南京,黄河为界。他甚至不许吴三桂入北京,吴三桂的全家被杀害,他却连收拾和祭扫的机会都没有。实力决定一切,经过山海关大战,吴部遭受重创,与清军相比,大概是一对五的悬殊比例,无法以卵击石。
吴三桂之前策划拥立明太子的想法就此落空,汉奸、卖国贼的身份就此敲定。又有多少人理解他降清的被迫和无奈,以及为恢复明室曾经做过的一些努力呢(尽管其中可能有私心)?人生有时就是这样,事与愿违,从他斩杀李自成来使开始,一步步其实就难以回头了。在企业并购中,有白衣骑士一词。当企业不愿意被敌意收购方并购时,可以邀请一家友好的公司来收购(也就是白衣骑士)。多尔衮的满清军是请来了,不过,这可不是友善的白衣骑士。前门拒狼,后门迎虎,吴三桂无奈饮下了自己酿的苦酒。
不急于参战,等待最佳出击时机
吴三桂归降以后,山海关东门打开,数万清军汹涌入关。
即便如此,多尔衮也没有即刻命令八旗兵参战。他在观察和等待时机。一则李自成的农民军他听说已久,但从未交过手,需要保持谨慎。二来等到吴三桂的关宁军与李自成的大顺军精疲力尽,两败俱伤时,他再出手,便可一举锁定胜局,也就类似于以最低成本完成收购。
多尔衮前面受降了吴三桂,取得了山海关的控制权,还获得了吴三桂和关宁铁骑(有战略价值的资产和有能力的管理层及良好的运营资产),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还要重创最重要的同业竞争对手(李自成大顺军)。
4月22日早上,决战在即。十万大顺军在石河西岸排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令吴三桂军首先出战,出击城南石河口一带的薄弱环节,这里离李自成大帐最远,而且地势开阔,便于骑兵行动。一来见吴三桂的诚伪,一来可见李自成军的强弱,还可坐收渔利。
中午时分突然起了大风,能见度很低。时机到了,多尔衮把握时机,下令数万白旗骑兵突击大顺军。大顺军原本略占上风,但之前一天多的拼杀已经精疲力尽,突然见到沙尘中杀出数万精锐骑兵,即使拼死抵挡,也难挽败局,最终折损数万人,主将刘宗敏也中箭。李自成见势不妙,收军败退。战局以大顺军大败告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