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借兵,要归降:吴三桂回购计划落空
吴三桂得知大顺军来征,知道自己的兵力远不如李自成,于是想出了向满清借兵的计策。借兵,这里实质上是邀请共同投资者。当然,他也给出了“裂地以酬”(如果胜利,许以土地)这些未来的空头支票,共同回购被敌意收购的母公司。事成之后,共同投资者可以拥有母公司部分股权。
多尔衮不傻,他极聪明。当大明摇摇欲坠时,据说他已经听从大学士范文程的建议,调集全国精锐,准备绕开山海关,从密云等处进京,与李自成争夺天下。直到4月15日,见到吴三桂派来的请兵使者,才知道大明已亡(看来情报工作有待改进),心里自然大喜。不过,对于吴三桂的借兵提议,他并没有答应,也没有回绝,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若率众来归,则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这里的“率众来归”,就是要归降。也就是说,借兵就免了,我要的是母公司全部股权,你就做我的全资子公司好了,并提出了升职(封王)和股权激励(封以故土)。看起来母公司层面的股权没有商量的余地,子公司股权还可考虑(后来吴三桂曾长期据守云南,成了当时实际上的云南王)。说起来也是,吴三桂只是子公司CEO,母公司法人代表都没了,他说借兵,将来可有母公司股权,但他能不能打赢李自成还不知道,说话又哪能算数?
吴三桂也很无奈。与清军仇杀多年,也多次拒绝对方招降,如非万不得已,不会向清军求救;但目前夹在大顺和满清两大势力之间,难以长期自存。本来玩平衡是最好的生存之道,可惜其已与李自成方决裂。回头来看,他斩了李自成来使确实有些意气,而且此后遍张讨贼告示,无疑也刺激了李自成一方,迫使对方尽快解决山海关问题,压缩了自己可以回旋的空间和时间。不过他当年才三十出头,类似今天的80后,却已经统率千军万马,难以深责。
调整行军路线,直奔山海关:多尔衮欲一石二鸟
原本多尔衮大军准备从密云等处进击北京。接到吴三桂请兵书时,吴三桂所建议的入关路线也不是来山海关,而是“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也就是要清军从今天的喜峰口、密云一带入关,包围京师。他当然不希望多尔衮来山海关,夺取自己的地盘。多尔衮哪能由吴三桂的建议方案主导,他决定改变行军路线,大军直奔山海关。他原本就是要入关与李自成军决战,现在不过换了地点。如此还可以借吴三桂军消耗对方,并有机会取得山海关,一举多得。
不过,从行军速度来看,多尔衮大军速度并不快。从4月15日在翁后(今辽宁阜新境内)接到吴三桂第一封信,到4月20日在连山(今辽宁葫芦岛境内)接到吴三桂第二封求救信,不长的路走了5天。可见多尔衮对吴三桂方仍有疑虑。
收到吴三桂第二封信后,多尔衮知形势紧急,这才下定决心,一昼夜急行军二百里,21日晚抵达山海关外,距关城尚有十余里。
在吴三桂的两封信中,都没有提到归降,也就是吴三桂和多尔衮还在谈判中。不过,事件的第三位主角李自成方的举动是关键。4月13日,李自成的十万大军出京城,21日清晨抵达山海关。当天已经展开激烈的攻势,山海关的几个辅城都险些被攻破。
多尔衮的谨慎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他与吴三桂是多年的宿敌。另一方面,如果吴三桂已经接受李自成招降,而多尔衮大军又按吴三桂指定的线路入关,那后面被诱深入,遭受腹背夹击的恐怕就是清军了。
从北京到山海关,路程约700里,李自成大军走了近9天,确实慢了一些(吴三桂派出了诈降的谈判代表,或许与此有关)。因为同样的路程,战败逃回去,只用了不到4天。如果早两三天到,赶在多尔衮大军到来前,收拾完吴三桂军,占据了山海关,那么即使清军数量仍占优势,但可能历史就需要重写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