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央行再降准 将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系2008年11月以来最大力度降准,或释放1.1万亿至1.5万亿流动性;农村金融机构等获额外降准

      中国人民银行19日宣布,自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

      央行决定,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自20日起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此外,对符合审慎经营

      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央行决定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是央行今年2月4日宣布全面降准并定向降准以来,第二次出手全面降准并定向降准,也是2008年11月以来最大力度的一次降准。

      总量上看,此次降准将释放出上万亿元的银行资金,对实体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支持。截至3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24.9万亿元。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测算,此次全面降准加上定向降准,大约能释放出1.1万亿元至1.5万亿元的银行资金。

      为何此时降准?

      实体经济需信贷支持

      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仍在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在经济新旧动力衔接的重要关口,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促进银行具备足够的可贷资金,以保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说。

      适应货币供应新变化

      此次降准,既是因应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也是应对货币供应新情况的必要调整。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外贸低位运行,美元预期走强,使得过去长期充当基础货币主要投放方式的外汇占款明显减少,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偏低。由此造成的流动性缺口,仅靠日常公开市场操作难以有效弥补。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认为,当前不仅外汇占款出现趋势性下降,而且银行存款增长也出现明显放缓,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需要及时降准。

      □解读

      将给市民带来哪些影响

      提振股市

      “这次降准对股市是利好。”福州华福证券分析师说。上周五收盘后,证监会对两融业务提出七项要求。消息发布后,A股的先行指数——新加坡新华富时A50指数与香港恒指期货夜盘上演大跳水。本次降准如及时雨般,有助于对冲市场恐慌情绪,稳定监管推行下的慢牛格局。

      促楼市企稳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各地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一二线城市楼市出现回暖迹象。降准叠加公积金政策,能进一步降低开发商融资难度、缓解流动性压力,促使楼市进一步企稳。此外,降准对与房地产产业链相关的钢铁、有色、煤炭行业也有间接提振作用。

      普通理财收益或变低

      降准还将影响不少市民热衷投资的理财产品。中信银行福州乌山支行国际金融理财师吴帮雄表示,市场资金进一步宽裕,资金成本会有所降低,从而间接拉低今后理财产品收益率。此前经过两次降息和一次降准,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有所回调。

      企业融资成本降低

      “这次降准,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福州汇林典当行总经理许良说,企业才是这次降准的最大受益者,融资成本将降低。(欧阳进权)

      “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此次降准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也不是强刺激,因为没有额外增加流动性,只是弥补货币缺口,还是沿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

      责任编辑:傅心婕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