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我们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总结一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年递增10%以上,但是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 (ULC)仍呈下降趋势,2009年的单位劳动力成本甚至不及1999年的90%。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大超过了劳动报酬增长,劳动报酬占产业附加值比重持续下降了。国际比较发现,不管是与我国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主要贸易伙伴还是与吸引外资、出口商品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制造业的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IC)不仅具有绝对优势,而且优势在继续强化。
(2)分行业来看,制造业中劳动密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增速均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部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这是由于近年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报酬在原有较低基数基础上增速较大导致的;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基本上仍呈下降趋势。
(3)从静态看,劳动报酬变化对企业利润率有较大影响,但程度逐年减弱。就现实情况而言,劳动报酬对企业利润率的动态影响却是相反的。伴随着不同行业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企业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也在迅速增长,而且利润总额的增速还高于劳动报酬的增速。因此,从长期看,合理地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不仅不会对制造业企业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带来消极影响,反而会促进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和利润率提高。
(4)劳动报酬与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之间也不存在着此消彼长关系。近十年数据说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随着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伴随着劳动报酬增长,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上升与下降的行业数目前基本上是平分秋色。就其中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最大的行业而论,其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下降的。劳动报酬仅仅是影响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一个因素,认为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其影响的方向及程度还取决国内外其他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当然,我们的研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与深化。但是,如果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大体反映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基本情况,那么,不能不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主流看法”竟会得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并已经危及企业利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结论?当然,一个解释是:没有区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仅根据劳动报酬上升就得出了上述结论。尽管作为专业人士,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不应当有,但是偶有疏忽,也可以谅解。但是,我更为担心的是利益驱动下的异口同声。企业主们总是希望无限制地扩展利润空间,政府部门更多地关心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普通劳工由于意见表达的渠道不畅,往往被迫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时候,或许,学界应当更多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研究态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性以及政策建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