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反对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利润微薄。提高劳动报酬将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劳资两亏。
我更为担心的是利益驱动下的异口同声。企业主们总是希望无限制地扩展利润空间,政府部门更多地关心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普通劳工由于意见表达的渠道不畅,往往被迫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时候,或许,学界应当更多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研究态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性以及政策建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似乎已经成为官产学三界的一种主流看法。随之而来的是对进一步提高劳工工资水平的担心,对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状况的种种忧虑。
但是,对于这个“主流看法”,我持怀疑态度。因为,存在着诸多似乎与之相悖的现象。
悖论一:近十年以来,国内消费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不振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国内消费不振,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国民经济结构因此严重扭曲。居民消费不振,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
悖论二:在国民经济19个部门中,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关系最为密切的制造业,其平均工资水平排倒数第五,不及金融业的一半,而在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一般与金融业等我们视为高收入行业的部门是大体相当的。因此,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缩小与金融业等部门的收入差距。
悖论三:在中国,劳资双方就工资进行集体协商,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至今为止,能够真正代表劳动利益与资方进行工资谈判的组织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一边是雇佣几百上千甚至几万工人的企业,一边是一盘散沙的劳工个体,只要懂得经济学ABC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劳动市场结构,工人的工资水平一定是低于双方力量均等下的均衡工资水平。实现均衡,势必要求提高劳工工资水平。
悖论四:产业升级缓慢,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产业在沿海地区至今仍占相当比重,因此,对低技能劳工的需求一直非常强盛。如果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贸易型产业将很快退出沿海地区。事实是2002年之后,沿海地区甚至有了更大发展。
当然,对于这些以及更多未能一一举出的悖论,可以有各种各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因此,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进行全面系统地实证研究。
在讨论劳动力成本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讨论的对象。我认为,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价格,虽然相互联系,但却是两个概念。
劳动力价格,是指购买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使用权所支付的货币价格,通常称之为工资,在不严格区分的情况下,也可以把它作为劳动力成本,但是,由于每个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里可以完成的工作量是不同的,因此,单纯根据劳动报酬的大小,是无法确定产品成本中的劳动成本高低,从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单位时间的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格而非企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在严格意义上,劳动力成本,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要支付的劳动报酬。只有这样定义的劳动力成本才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价格以及目前所讨论的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直接有关。这个成本在国际上被称为单位劳动成本。它是衡量劳动成本高低的基本指标,也是观察一国一地区乃至特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下面的讨论是建立在单位劳动成本的概念基础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