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发现:1999年-2009年,我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呈现以下变化特征:
(1)小时劳动生产率和小时劳动报酬都呈较快增长态势,但制造业小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16%,比小时劳动报酬增速(13.81%)高出1.35个百分点。
(2)制造业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在1999年-2004年间逐年下降;2004年之后虽开始呈上升趋势,但是2009年仍然低于1999年,前者仅为后者的88.9%。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说的劳动力成本是指单位劳动成本的话,中国近十年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
我们进一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
(1)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绝对优势。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30.35%、中国香港的48.23%、日本的31.73%、德国的19.24%、英国的25.79%、意大利的24.56%、法国的27.44%、荷兰的22.58%、韩国的22.69%、新加坡的20.07%、中国台湾的53.98%、俄罗斯的22.22%。
(2)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也是最低的。2008年,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巴西的13.74%、墨西哥的30.85%、印度的30.27%、印尼的78.21%、菲律宾的14.44%、泰国的62.84%。
(3)从动态上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不断强化中。2002年—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不升反降。然而,我国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和主要贸易伙伴以及吸引外资和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总体而言,1999年-2009年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速为负数,也就是说,所谓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说法,就1999年以来的数据而言,是不能成立的。得益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负增长,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因此进一步提高了。
以上是就制造业整体而言,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把制造业中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木材加工及木、竹、藤;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列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余算作资本密集型行业。研究发现,就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看,趋势不同。
按广义劳动力成本 (工资+非工资费用)计算2009年制造业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资本密集型的单位劳动力成本要低于劳动密集型。2009年,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为0.283,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均值为0.324,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均值为0.225,比劳动密集型行业低0.99。就动态而言,1999年—2009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约有一半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是在上升的,但是有一半仍然是下降的。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则基本上是下降的。
近年来,反对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利润微薄。提高劳动报酬将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劳资两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