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漏洞是阻力也是推动力
实际上,自从A股市场有了IPO这个名词后,市场对其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每一位学者和业内人士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对于新股发行的理解。不过绕来绕去,高发行溢价及大股东圈钱就仿佛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未来无论怎么改革,“保护投资者利益”都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但从新股发行改革的效果来看,除了中小投资者,各方利益群体都有对风险进行“对冲”的手段。对于大股东而言,虽有当股价跌破发行价时,限售期限会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的约束,但其仍然可以通过老股转让的手段锁定未来利润。
对于承销商而言,则可以通过利益链条寻求隐秘收入。仍以奥赛康为例,公司上市前股本2.1亿,募投所需资金需8.6亿元,按72.99元的发行价计算,须发行1186.25万新股,而为了保证上市后流通股比例不低于25%,则老股就必须出让4360.35万股。
从整个事件的表面上看,除了发行价格值得商榷外,其他因素并无不妥。不过一经推敲,72.99元的价格事出有因。由于募投资金是定量,如果发行价格过低,承销商的收入将被打上折扣。假设,奥赛康发行价定在50元,以8.6亿元募资金额计算,新股发行应为1720万股,按25%的流通股比例,老股实际应发行3530万股,两项相加,总募集资则仅剩26.25亿元。
可以说,奥赛康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正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顽疾。老股转让制度虽然遏制住了超募,但大股东强烈的“套现”欲望以及承销商的“圆滑”却给证监会来了一个措手不及。
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尾,这使得证监会为此丢了“面子”。不过,制度的缺陷虽仍被市场所垢病,但突然叫停奥赛康上市以及连夜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的举动却被一些深谙IPO规则的投资者解读为证监会对于新股发行改革的决心,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表示,“在新规下进行监管,证监会同样在积累经验,目前证监会在多方收集市场反馈,会及时调整监管策略”。
结语
各方利益群体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将成为阻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最强音”。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新规所暴露出来的漏洞也可为未来注册制的发行提供了推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