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提供服务的服务者来说,这个新的中介平台有两件绝妙的好处:
1、个人收入提升了。中介平台自身的成本降低,加在服务者身上的抽成就少了;当下,各个平台甚至不再向服务者抽成(后面再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服务的无形成本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能带来整个服务价格的下降,但同时消费者和消费频次的提升会带来服务总收入的上升;另一方面,借助计算机,服务者一天中的时间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例如叫车软件帮助出租车减少空驶,保洁服务自动安排就近的家庭服务,减少路上时间);
2、个人的时间空间自由。服务者和中介平台可能仍然有名义上的雇佣关系,但本质上,服务者此时的收入源于自己进行的服务,并不依赖于中介方规定的工作时间(理论上想休息就休息);同时,由于消费者寻找服务是在网上,服务者不必亲自来到一个固定的中介平台(例如影楼、美甲店),再借助于新的中介平台所能提供的定位功能,服务者在空间上也极大地自由起来。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力的再次解放。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革命之时,原本分散的小农经济、个体经济转化为工业化大生产,劳动力被集中起来去完成单独个体无法完成的大规模生产。
而随着社会生态的逐渐复杂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完善,个体劳动者单独面对社会的能力在降低,譬如一个美甲师,如果靠美甲为生,她自己最好要“找到组织”,换言之,受某个中介平台雇佣。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个时候“剥削”就产生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雇主拿走——我们不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仅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看:当服务者和中介平台之间的关系并非实质上的雇佣关系,甚至中介平台不再就收入上与服务者分成,是不是这个地方的“剥削”就不存在了?
服务者和中介平台的关系此时更像是一个合作关系。在这个合作关系之下,不标准地、落后的服务商会被淘汰掉;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人(只要他合乎一定的标准)可以参与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比如我有一辆车,我可以提供用车服务;我会修电脑,可以提供维修服务;甚至于,我会修电脑、有车、会给别人八字起名……我可以辞掉现在的工作回到老家自己干——但我不是创业者,我所需要的业务推广、客户管理、收支管理等等功能都有现成的平台帮我完成。
自己干,但不用操当老板的心——“送人上门”的服务模式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哪些行业/职业适合做“送人上门”?
讨论哪些行业适合的目的很简单,看看哪里还有空白。
首先,确定这个行业得是提供服务的,不是卖东西的,比如送外卖,其实就是送货上门,不是送人上门;但上门做饭就很合适;
其次,服务的提供过程通常一个人一次可以搞定;不是流水线作业的一环,不需要重型机械或无法移动的设施。比如用车,开着车来就成了;保洁,拎着工具来就行了;拔牙……得带着牙医手术台来,这个就算了吧;
第三,服务的结果最好是立竿见影的,易于衡量。比如保洁,两个小时出结果;用车,几十分钟到达目的地;但是教育就比较慢,几个月可能都得不到结果,消费者也无法有效衡量——当然是否喜欢这个老师是很快可以有结论的;婚姻介绍——这个就太长啦,可能不大合适。
第四,这个行业的开放性足够(主要是政策风险)。例如上门“公证”,需要开放“民间公证员”,但在大陆还没有这个政策;找医生“上门”,同样会碰到政策的问题。
最后,这个行业有足够大的市场;拿百度地图搜一下该行业的传统门店,如果小区周围就有好几个,那多半市场不小;如果每个商场里面都有,那做起来也不会差;如果全市就只有一个,那可能需要好好琢磨一下——但也别太担心,本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周边的一小群人,照样能生存。
笔者根据国家人力资源部的行业/职业分类,整理出来了可能适合做“送人上门”服务的行业,同时整理了在这些行业的互联网先行者名单。
这个名单整理时还有两条规则
1、只有真正找到服务/服务者并提供上门服务的才算,只能找到公司/服务者并要求消费者自己去联系公司的,不算;所以58同城不算,58到家列在其中;
2、只有真正送“服务”上门的才算,送成品上门的不算(都是送货上门);所以烘焙蛋糕送上门的不算、送外卖的不算、送快递的不算、租赁产品送上门的也不算;但是上门回收,上门取快递,这些都算。
目前看来,这些行业里面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直营,相当于把中介搬到了网上,自己开了一个中介公司。这个时候赚的是中介分成;劳动者本身是中介公司的员工,享受保险和工资。
另一种则是平台模式。相当于淘宝,服务者进入是免费的,在初期甚至还能得到公司的种种照顾(比如保险),公司获得的是流量,未来的收入是基于免费流量的变现,例如为服务者提供增值服务(比如业务管理工具、页面装修工具)或广告服务(比如相关性推荐广告或搜索排名)。
好了不多说了,看名单。因为所知有限,名单不保证全,有未列到的见谅;有的行业竞争者很多,也就不一一列出,那些空白的,则是尚无知名参与者的领域(也可能是我没找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