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现实很骨感,梦想有美感:生鲜电商的8个陷阱

      从2009年踏入电商,转眼5年过去了。作为一个O2O的研究者,我对O2O的理解是深度自信的,即使如此,在调果师的创业过程中,调果师也几次掉入坑里。生鲜O2O陷阱之多,或许是这个行业迄今没有绝对叫得响的公众品牌的原因。扯扯淡吧。

      陷阱一:概念

      最近出来了许多的新概念,让传统的企业主眼花缭乱,例如C2B,O2O,移动电商,生鲜电商,微商,微信卖货,微店,微信小店,APP等等。这诸多的概念,让传统的连锁,水果、果汁、果切等的从业者无所适从。本企业究竟适合哪个概念?到底需要使用哪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否符合企业的特征?

      一言概之:C2B,O2O,移动电商,生鲜电商,在某种层面是一回事。因为C2B最适合创意、生鲜、服务行业的预订,O2O将店铺涉足进来,事实上这也是生鲜电商行业的特点,必须通过店铺配送、自提等。移动电商是在PC电商的概念上而来,即用手机/PAD购物,是用户的习惯迁移,同样适用于生鲜O2O行业。微商是被一群没落的营销人炒作起来的,他们希望趁机掘金,实际上连自己都没有搞懂什么是微商,微信的电商、微博的电商都统称为微商,换言之就是微信、微博卖货卖服务。微店最早起源于淘宝和新浪微博的联合,这的确是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但是微博“死”了,微店就成了百足之虫。微信小店是微信针对服务号的公众平台推出的点上解决方案,这个是符合微信的深度社交理念的,是可以用的解决方案;但是现在卖家反馈并不好用,不是开发的原因,而是强关系的微信生态圈,本来就不适合做销售,销售是针对弱关系的。最后说APP,诸多的生鲜从业者希望直接上APP,上线后发现根本没有流量,没有人购买,其实APP是什么?移动端应用方案而已,即:将他想象成windows时代的电脑上的应用图标,只不过他是云上的架构。

      陷阱二:模式

      生鲜O2O和传统电商最大的区别在于两点,其一是生鲜是土地产出物,总产量有限,并不适用于标准品的基本规则,规模越大价格越低。而适用于边际效用,即:量合适才价格最低。其次,生鲜的物流配送是否必须依赖于门店配送,这是全行业都在探讨的问题。有的资本专门投资这个领域,他们的解决方案,根据我的观察该是“中央厨房-快递-用户”模式。在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的。这既绕开了门店沉重的负担,也让品牌从线上开始快速崛起(不提这几个品牌的名字了)。事实上,这种模式并不全部适合所有的生鲜品,而只是适合生鲜的后加工产品。

      当然更多的传统从业者琢磨的是如何让产地直接对接用户,这个是最难的模式——对农民的要求太高了。当然也不乏多人如此做。还有就是仓库直接发货,例如天天果园。等等吧。各种模式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究竟哪一种适合企业,说不好。只有穿上脚才知道合适与否。

      陷阱三:认知

      再必须强调的是:企业主对于品牌、企业基础运营逻辑的打造花了很多功夫,他们具备极强的自信。但是到了O2O,要改变传统的一些逻辑,例如:试用、做数据量等等,这些都是传统企业主不愿意企及的,因为亏本卖货对他们来说是不能理解的。这只是冰山一角,传统企业主面临的思维对冲太多了。调果师就吃过亏,看起来似乎理解,逻辑相同,一做发现就是错的。这个陷阱在传统行业普遍存在。

      陷阱四:技术

      在技术端的解决方案更是如此。当企业主不能理解O2O,那么技术负责人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做内部运营的解决方案,而非O2O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技术负责人也面临非常强的困难,因为他必须理解O2O,理解生鲜品,理解店铺,理解物流,不光要能开发出来,而且还得在微信服务号、微信小店、APP、网站中面临选择。如果说模式的选择有3~4种,则技术的方案有4种,则做对,适用的解决方案只有1/12,~1/16的机会。这也是很折磨人的事情。这还未考虑到技术人才和企业内部的沟通问题。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傅心婕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