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为什么日本人不爱创业?(2)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阻碍创业

      日本人不爱创业的另一个因素是,日本企业有着根深蒂固的“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是由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他表示松下不会开除任何一名员工,让员工可以安心工作。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经营理念被许多日本公司所接受。一直到战后的5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普遍形成了终身雇佣制的传统,并为日本经济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索尼、松下、任天堂、夏普、丰田、本田所处的工业时代,终身雇佣制的确大显神威。因为这种制度大大减少了员工因频繁跳槽所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二战后,由于日本经济发展很快,社会普遍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当时日本企业为了稳定熟练工人队伍,防止工人“跳槽”,普遍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制”。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就是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

      在日本,即使是表现不佳的员工通常也不会被开除,相反,他们会被礼貌地排除在核心之外,被调往乡下的分支机构或动不动就调动岗位或给份闲差直到退休。

      对于一个普通日本人来说,由于有了终身雇佣制的保证和定期加薪,他们将来的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可以安排贷款买房、准备孩子的教育费用、生老病死也可以依靠国家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各种福利解决。这些使得日本人处在一个非常安心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希望考进一流大学,再进一流企业或者国家机关,从此一生生活无忧,这便是日本人的典型心态。

      这让许多大企业的员工不愿意辞职出来创业——因为辞职意味着你过去积累的所有资历都一笔勾销,一旦失败后果非常严重。

      而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需要冒险,如果你不愿意冒险,怎么会有创造力呢?

      日本新一代互联网企业家求变

      二战之后,日本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入。日本人对强大的美国普遍持一种很崇拜的心态。

      美国的互联网文化近年来对日本年轻人的影响也非常深入。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社交网络》这部美国电影在日本播出后,facebook在日本的注册量开始猛增。

      因此日本近年来也开始涌现出一批不那么传统的互联网创业者,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乐天的创始人三木谷浩史和GREE的创始人田中良和。

      三木谷浩史的父亲是耶鲁大学教授,因此他受美国文化影响很深,几年前他在乐天中强制推行英语办公,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在短期内学会流利的英语,否则就要解雇或者降职,这在日本社会中引起了极大震动。而日本著名社交网络公司GREE的创始人田中良和也有着类似的特征,他在日本的企业家当中显得特立独行,因而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不管怎样,三木谷浩史和田中良和依靠互联网创业,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日本富豪榜上排名很靠前的人物,还是对日本年轻人有很大的触动,在东京的六本木等地,仍然聚集了相当数量的创业者,日本社会正在改变。

      日本人不愿意创业的现状,也对中国有重要的启发。中国表面繁荣的创业大潮下面,其实也隐藏着深深的浮躁。在美国,人们创业更多地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或者纯粹是因为兴趣。而在中国,整个社会向上爬升的通道有限,一大批“屌丝”出身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都拼命地去挤创业独木桥,导致中国的创业竞争过于激烈,电商赚钱,马上一批人投身电商,团购赚钱,马上一批人去做团购,App赚钱,马上一批人去做App。导致许多行业大家都赚不到钱。

      和日本社会类似,中国社会也对失败的宽容有限,导致许多创业者一旦失败,就很难再爬起来。这也是我们需要时刻提防的。和日本类似,中国的互联网大企业开始日益控制产业的资源,导致创业公司很难抬头,这也会大大阻碍行业的创新能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傅心婕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