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张小龙和俞军怎么理解用户体验?(2)

      俞军的回答: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付出最小成本满足需求。

      用户体验无法用一个通用方法整体衡量,只能在理解产品全貌的前提下评测分解属性。我仅结合搜索领域经验提供些参考。

      1)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004年Google上市前夕,互联网女皇MaryMeeker访问中国路过百度,她说摩根斯坦利的同事们刚做过搜索引擎对比评测,评测结果是Yahoo最好。但奇怪的是,评测完之后,大家平时还是都用Google。后来,百度联合创始人徐勇帮我要来了她们评测的样本,我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呀:

      她们选了十几个关键词,在Google/Yahoo等六七个搜索引擎中搜索,打印出所有搜索结果页放在一起对比,每人拿一把硬币,认为哪个搜索结果页更好就投一个硬币。最后Yahoo获胜。

      为什么Yahoo会胜出?因为当时Yahoo使用的后台搜索引擎也是Google,但自己对一些热门关键词做了人工优化,这样,Yahoo的搜索结果不是跟Google一样,就是优于Google。

      为什么那些金融精英评测完后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又都用Google了呢?因为这个貌似公正的用户体验评测是有问题的,用户体验不仅是搜索结果页的简单对比。

      比如,桌上的打印页面都是所看即所得,但在电脑上,想要看到那些搜索结果页,需要用户付出一个操作过程:从输入域名开始,下载完大小相差十几倍的Yahoo/Google首页,移动鼠标定位到Yahoo的搜索框中(Google是自动定位到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回车或点击搜索按钮,下载完Yahoo/Google相差几倍大小的搜索结果页。上述操作过程,用户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和操作成本是不同的,尤其那时平均带宽还很小。

      比如,桌上的打印页面一眼可看到全貌,而真实用户需要在一个电脑屏幕中浏览搜索结果页。用户如果在较低分辨率下浏览Yahoo搜索结果页,可能在越过大幅Banner广告和宽松设计后只看到一两条结果,而浏览Google搜索结果页,就能多看几条结果。当搜索结果第一条没有满足用户需求时(这种情况很常见),第一屏多几条结果看就是一个明显的用户体验差异了。我记得那时相同结果数的搜索结果页,Yahoo的页面比Google长得多,这又是增加用户成本的。

      比如,当第一页的搜索结果没有满足用户需求时(这种情况也很常见),用户可能/翻下一页/点击相关搜索词/换一个关键词搜索/换一个搜索引擎/。另一种常见情况是,用户需要使用各类垂直搜索。那么,翻页设计、搜索框大小(Google那时大一点)、结果页底部是否放搜索框、垂直搜索的种类和体验等等附加选项,貌似跟桌上的打印结果页无关,却会“常见”的影响用户体验。

      所以,Yahoo当时的搜索结果页相关性虽然总是优于或等于Google,但用户体验其实是不如Google的。用户体验不是一个静态页面,而是一个过程,要结合用户的真实使用过程来评测。

      2) 用户体验因人而异

      上面是2006年cnnic做的搜索引擎市场调查,关于“半年用户数动态变化”的结果。数据准确性不必纠结,关键是理解“用户获得率”和“用户流失率”的正反一体和背后原因的因人而异。

      通常被认为领先的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用户获得率反而是最低的(固然有基数大小的影响)。因为,那时候正是百度上市后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最热闹的时间,雅虎搜狐新浪都在力推它们的搜索引擎,吸引了足够多的用户。

      但是,用户获得率必须减去用户流失率才有意义。上述数据中,雅虎搜狐新浪Google的用户流失率都太高,结果是用户基数没增长。

      愿意花钱做市场推广时,吸引新用户是最容易的事,你告诉他们你有哪些好,他们就来了。但来了不代表永远就是你的人了,他们早晚会知道和试用别的引擎,部分用户会发现你哪儿不好而离开,部分用户会发现别的引擎哪儿好而投奔。当然,反之,部分用户也会发现别的引擎哪儿不好又回来。

      用户获得率的数字背后,每一个用户的获得原因各不相同。用户流失率的数字背后,每一个用户的流失原因也各不相同。所有用户的被获得和流失方向,是不一致的,是在五个搜索引擎中交叉进行的,这就是“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其实,每个用户的生活和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心中的搜索引擎定义都可以是不同的,搜索需求是不同的,对用户体验的感受也不同。

      比如,会有用户因为Google搜英文资料好用而离不开Google,但也会有用户因为使用英文关键词在Google会搜出大堆英文页而弃用Google,改用针对这点进行优化的百度。

      比如,会有用户因为反感百度的竞价排名而改用Google,但也会有用户因为hao123好用而默认长用百度。

      比如,会有用户因为Google的高级搜索语法强大而爱用,但也会有用户因为经常下载MP3而爱死百度。

      比如,会有用户因为Google像奢侈品一样高大上的品牌形象而选用Google,但也会有用户因为百度图片搜索支持本地翻阅原图(我学习的Fast)、不用逐一点开那时泛滥的骚扰和带毒网站而选用百度。

      比如,熟练用户会发现Google上带空格组合词搜索效果好而选用Google,但更多用户常使用长关键词和疑问句搜索,贴吧和知道经常能对此提供帮助。

      比如,会有用户因为Google能搜到外国的英文和中文新闻而喜爱,但也会有用户喜欢百度能搜到当天突发事件的新闻而选用(Google先上线daily更新,但早期Google每天半夜来抓取新浪新闻等网站,所以白天搜不到当天突发事件,而我让百度每天早晚等新闻编辑密集发布新闻后抓取更新)。

      总之,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公司能力也各有差异,即使某些方面的用户体验不如对手,依然可以扬长避短,在更多角度针对不同用户群针对性的改变用户体验。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傅心婕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