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景区已经认识到要转型升级——由观光转向休闲度假,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融资成为绕不开的话题。银行贷款条件严苛,一些景区想通过资本化运作直接融资,却也遇到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窘境,那么——
景区融资需求增长
近日,山东济南百里黄河公园的负责人向笔者透露,希望招商引资,完善景区的产业链,将游客留下来。此前9月份,笔者了解到,山东知名民营景区沂水地下大峡谷在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融资。而在8月份,笔者随山东省旅游局到临沂考察旅游项目,在大家乘车要离开之时,山东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军上车拉着一位投资者的手连声问“钱什么时候能到账”,沂南县旅游局长任立军也催促投资者尽快把钱划给景区。这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该公司旗下的竹泉村景区在山东颇受欢迎,门票收入应该不成问题。之后,笔者获悉,景区的融资是为了建设配套酒店,提高接待能力。
景区融资需求增长让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文化旅游中心总经理李继弢有些忙碌,他告诉笔者,民生银行成立了山东旅游产业发展基金,规模20亿元,目前已启动投放,“不少地方打电话来联系。”
“景区融资的需求,可能是要建设新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化运作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乌镇从一个新景区发展成为全国知名景区,可以说是因为在引进中青旅后,通过资本化运作,实现了发展模式根本性的转变。从这个层面上讲,融资是手段,不是目的。”山东大学旅游系副教授王晨光说。
山东省旅游局综合协调处处长王建华表示,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观光游、休闲游已经不能涵盖旅游产业的全部内涵,旅游产业的发展已从适应消费升级向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转变。国发〔2014〕3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发展政策,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旅游与金融的融合势在必行。
而就山东的情况看,目前,旅游与金融融合的重点在景区融资,尤其是民营景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