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闲饭”到自主创业服务他人
1980年,19岁的黄木珠高中毕业后,工厂招工指标有限,一直待业在家,用她的话说,就是在家“吃闲饭”。看着街道还有2000多名待业青年等着排队就业,黄木珠心急如焚,想自谋出路。可是做什么,自己也拿不定主意。“街道里宣传办的王天光老前辈建议在街道办一个旅社,因为那时候大旅社经常挂着客满的牌子。”黄木珠说,“于是,街道团组织又召集了另外6个姐妹,放手让我们做。”
没钱,旅社的床要怎么置办?黄木珠和陈云娟等人就拿着街道团组织开的介绍信,到街道下的各个工厂单位的团组织里游说,希望他们能捐出一点物资。黄木珠笑着说:“那真是求爷爷告奶奶,跟单位里的人讲,我们这是创业办旅社,来单位里借床板。”
就这样,到处借了大半年,黄木珠和姐妹们从大旅社租来被褥,终于筹集到足够的物资,在街道办公楼一楼的礼堂上,搭起了一个拥有19个铺位的大通铺,水部街道青年旅社正式落成了。
旅店条件简陋,起初生意并不好。干劲十足的黄木珠就带着姐妹们轮流骑自行车到长途汽车站(现为福州汽车南站),向旅客介绍青年旅社。“同志,您好,要不要住我们水部街道共青团青年旅社,服务好、价格公道……”黄木珠似乎回到30多年前,开始一番推销。
旅客们听完黄木珠和姐妹们的介绍,一般会前往一看。“汽车站离旅社步行需要20分钟,我们把旅客的行李放在自行车上,帮他们送到旅社。”黄木珠一边比划,一边说,“生意就这样慢慢好起来了,后来街道把一楼和二楼都给我们做旅社了,我们有了18个房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