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这个春节你要给多少压岁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对于不少孩子们来说,过新年最大的期待或许就在于从长辈手中领到一笔压岁钱去买鞭炮、玩具、糖果等自己心仪的小东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压岁钱毕竟是领一年少一年,终于,曾经的孩童、少年也到了要给压岁钱年纪了。对于正在经历这样身份转变年青一代来说,从拿到给,不少人想必心里颇有些感慨。年关将近,小编就此采访了几位网友,来看看他们的答案。

      采访对象:孟萌

      职业:公务员

      年龄:29

      网友孟萌在沙市区某机关任职,从前几年参加工作起,孟萌就没有再领过压岁钱了,按照时间来说,2014年的春节是她“从拿压岁钱到给压岁钱”这个身份转变的第五年。

      “可以自食其力了,哪还好意思再去找长辈要压岁钱。”孟萌说,小时候领压岁钱,多数时候都是刚刚到手转身就交给了父母,或是直接被父母以“帮你保管”的名义拿走,从此不见踪影。小的时候就很少能够拿到真正归自己支配的压岁钱,年纪稍大一些后就更不会存什么念想了。

      如今,孟萌已经是几个正在上学的侄子、侄女眼中的长辈,再过几个月也将要正式升级当妈妈,在她看来,给晚辈压岁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个人200到300,年纪小也不敢给太多。”孟萌认为,其实通过给压岁钱,从小就能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父母长辈完全可以帮孩子算好经济账,做好引导工作。

      采访对象:周学斌

      职业:白领

      年龄:25

      对于毕业后独自跑去上海打拼的小周来说,今年回家过年心里实在是有些没底。前些天,小周的堂妹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过年,顺便想和他商量该怎么给几个哥哥姐姐家里的小朋友们压岁钱。

      “家里4个小孩,表哥家1个,叔叔家1个,妹妹家1个,姑妈家1个,现在物价上涨了不比从前,一个人最少也是300往上走吧?烧钱啊。”小周说,自己工作时间不算长,在上海开销也比较大,本来回趟家就要花不少钱,如果再把压岁钱和同学、好友结婚摆酒的份子钱这些乱七八糟的都算上去,负担还真是有点大。

      “说来说去,还是攀比,好‘面子’。”小周告诉记者,有时候他本来想少给一点,但一听说周围不少人都给的比自己多,于是只有咬咬牙跟着“加码”。

      采访过程中,与小周有类似遭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不少人吐槽说,以前拿压岁钱不觉得,如今轮到自己给了,才发现,不得不给的压岁钱已经让春节变成“春劫”。

      专家观点:别让“压祟”成“压力”

      传说中,压岁钱的来历相传与一个叫“祟”的妖怪有关,它每年除夕之夜都会跑出来摸熟睡孩子的额头,被摸的孩子就会发病。过年时为孩子准备“压祟钱”,是因为“岁”与“祟”谐音。

      事实上,按照中国习俗,压岁钱其实就是图个吉利,并没有规定几岁之后就不能领了,也没人说只要参加工作后就必须要给压岁钱。包括荆州在内,不少地方都是在成家之后才开始给压岁钱,而这个压岁钱具体给多少,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但近几年,压岁钱的价位“水涨船高”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在市社科联副主席谢葵看来,如今压岁钱已呈现严重的物化倾向、铜臭气息,原本应有的祝福成分逐渐在萎缩,以致不少孩子将“拿到更多压岁钱”当作一个目标,没有感恩和感谢意识,加重了功利教唆和拜金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逐渐被功利化的压岁钱也成了人们用来攀比的一个小指标,殊不可取。

      “如果只是简单地没收孩子的压岁钱,无益于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逐渐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谢葵认为,只有让压岁钱回归到纯真和祝福的本质,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温情。

      责任编辑:邓忠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