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上失眠,焦虑今天怎么还昨天的隔夜拆借。”一家中小银行总行的一位交易员6月21日凌晨发微信说。“平仓”是他早上上班后的第一也是唯一的任务,然后就是开会、开会、再开会。
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Shibor)大幅飙升至13.44%,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30%,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整个金融市场出现短暂的资金断流现象,众多金融机构都在市场上疯狂找钱,无论是投资经理,还是研究员,甚至金融机构后台支持人员、行政人员都成为了资金掮客,都在奔走相问“还有钱吗”。
经济观察报从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人士那里了解到,中国央行事实上已经约谈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邮储银行,建议他们出借资金、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另一位银行的知情人士向经济观察报透露,资金最为充裕的邮储银行被央行约谈了三次、被银监会约谈一次,要求其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当然,对大行出借资金进行窗口指导并不妨碍央行坚持不宽松、不放水的立场,经济观察报在采访过程中,银行业多位权威人士亦向记者表示这一立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事实上,自5月下旬起,银行间市场资金即开始出现紧张迹象,此后事态不断升级,流动性困境迟迟不见改善,6月20日达到了空前恶化,这一天被交易员称为资金市场的“六廿惨案”。隔夜和七天期质押式回购盘中均创下至少逾十年来新高,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银行间市场顿时成为了高利贷市场。
6月19日,在央行召开的货币信贷分析会议上,央行货币政策一司司长张晓慧解释了近期出现的货币市场波动问题:“前一阶段,部分银行对宽松的流动性盲目乐观,对6月将出现的一系列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估计不足,措施不到位,一些大行未发挥市场一级交易商应有的作用,导致货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张晓慧所说的影响流动性的因素包括准备金补缴、税款清缴、假日现金投放、补充外汇头寸及外企分红派息、贷款多增等。这些几乎概括了资金市场近期出现紧张的全部原因。
张晓慧特别指出,“一些银行长期从事大规模的同业批发业务,期限错配相当高,给流动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中国银行间市场一夜之间长大,所有参与市场的人都开始意识到“央行也会断奶,流动性不会永远宽松”。一直被市场人士戏称为“央妈”的央行这次变脸成了“后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