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们常说,日本政府面对“失去的20年”,不是看不到问题所在,而是面对外部和内部的重重障碍而苦无手段。
国际层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经济被迫走入了一种无序、各自为政的境地。汇率制度是固定和浮动的混合体;各国滥发货币和金融肆意创新并未得到有效的国际监管和协调;2001年启动的WTO多哈回合谈判,至今仍未就削减农业补贴、降低非农产品关税和开放服务业等关键问题达成一致,陷入“试探性重启”状态;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气候谈判争执不下,矛盾留给了未来;《经济学家》2010年第50期的封面文章题目是“世界经济三极分化前路艰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或是各自内部的摩擦加剧。
区域层面的合作与协调也不容乐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东盟“10+X”之间在亚太的竞争;中日韩自贸区因政治原因难以推进;欧元区内部以德国为首的紧缩派与以法国为首的扩张派之争;英国不愿脱离欧元区但又不愿被束缚,进而以公投相威胁所带来的风险,等等,都是最好的例证。
国家层面也被经济政治化、政治选票化所困扰。美国“财政悬崖”显露出的民主、共和两党关于增税和削支的闹剧;“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出现;希腊为反紧缩而进行的示威游行,“8.6英国伦敦骚乱”;中国进行经济结构改革调整面临既得利益集团和贫富差距等束缚,如伴随产业升级可能带来的失业潮,工资调整始终未能推动,等等,也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无论是靠增税、削支或通胀等手段,把负担压在百姓身上,还是通过货币贬值、贸易壁垒等政策把危机转嫁到其他国家,表明合作是面临重重阻碍的。但世界经济的前景也不至太悲观,危机后的痛楚以及考虑到下一轮危机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最起码的合作还是有的,虽然远远不够。
暗淡前景
笔者认为,世界经济最坏的可能是欧债危机恶化导致欧元区解体。美国跌落“财政悬崖”、中国经济硬着陆、随着日元贬值引发货币战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同时发生,世界经济崩溃而陷入长期衰退。而最好的可能则是世界经济“超越凯恩斯主义”,既稳增长,又调结构,同时获得长期发展的增长点,进入良性循环。第三种可能是世界经济既未陷入衰退,也未迈入良性循环,而是在旧问题没有实质改善、政策操作空间又变窄的情形下艰难复苏。从以上的分析和目前的形势看,第三种可能是最贴近现实的,世界经济仍将在无序和分裂中艰难前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