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到香港特区
在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占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实绩和社会稳定性都较好。同属中低收入国家群体,东亚太平洋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性,为何优于欧洲中亚、拉美加勒比、南亚、中东北非等其它区域?主要答案之一就在于该区域工业化水平较高,2000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44.5%,比欧洲中亚、拉美加勒比、南亚等区域高10多个百分点,甚至近20个百分点。西亚北非第二产业占比虽高,但其中大多数来自石油天然气等采掘业,以及建筑业,制造业所占比重甚低。中国、日本、韩国的就业和社会稳定情况之所以优于美国、西班牙,其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的差异可以提供解释。
按账面统计数据,中印两国经济结构的一项明显差异就是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占比较高,而印度服务业占比较高。从1970年代末至今,论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印度始终高于中国10多个百分点,这一点一直被西方机构普遍视为优于中国之处。1990年代印度全面推行市场导向经济改革以来,其资本产出率稳定在3,明显优于同一时期中国的同一指标(5),而且印度较好的资本产出率指标普遍被认为系印度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较高所致;印度出口导向型软件业已在国际市场赢得相当声誉……更被视为上述观点的有力佐证,印度国内不少人也颇以“世界办公室”自许,期望通过服务业发展带动整个印度经济摆脱落后。
然而,所谓印度服务业占比较高的“优越性”只不过是个神话,去年下半年以来印度经济深陷危机,经济增长急剧失速,卢比汇率以两位数幅度贬值,资本外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已经表明印度经济模式缺陷何其严重。而且,中印服务业数据口径不同,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夸大了印度服务业占比高于中国的程度。印度独立后一直实施严格的劳动法,规定100人以上的企业裁减雇员须报政府部门批准,由于政府部门基本上从未批准同意企业裁员,因此一般企业均力图将企业雇员人数保持在100名以下,以避免在解雇雇员时遭遇麻烦。为此,印度企业普遍将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服务外包出去,从而使得印度服务业占比数据高于中国。同时,与许多人的错觉相反,1980年以来中国历年服务业增速均高于印度。在1980~2003年间,中国、印度、全世界服务业年均增速分别为10.3%、6.5%和2.9%,中国比印度高3.8个百分点。只是由于在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增速优势更大,才使得服务业占比提升没那么明显。最近几年,中国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速。
同在中国国内,香港特区近年经济稳定性、增长率明显低于内地,在内地资产高净值人士人数显著增长的同时,香港特区“百万富翁”人数却明显减少。花旗银行2012年2月28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香港流动资产超过百万的富翁人士为52.7万,比2010年减少3.1万。经济增长前景减退缩小了香港特区青年人的发展空间,有的青年奔赴内地寻求发展机会,有的青年则投身于形形色色的对抗性政治运动,致使香港社会戾气明显上升。而香港特区经济稳定性表现之所以劣于内地,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其经济结构过度“软化”和金融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