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大部制改革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随着第12届全国两会的临近,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通常所说的大部制改革又成为热门话题。
应以“提高效能”为首要目标来推进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形成一个大部门,通过统一管理,使效能成倍增长,也即是所谓“做乘法”的改革。
大部制改革的议论中,最多的矛头都指向铁道部,甚至将铁道部称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攻坚的最后堡垒”,但铁道部既不是“最后堡垒”,也不是立刻得改、非改不可的顽症,甚至还缺乏稳妥的撤并可行性。
“2008年大部制改革曾被认为是铁路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机。但当时铁路处在大发展阶段,改革让位于铁路的发展。”如此言论,在不自觉中承认他们自己鼓吹的那套铁路“改革”方案,不仅不能促进、甚至会阻碍“铁路的发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裕、便捷,如果改革反而会阻碍发展,那究竟是“改革”还是“自毁”?这样的铁路“改革”方案,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如果真要把铁道部大卸八块,铁道部没有什么抵抗力,也没有什么外部力量会救援。但是铁道部在中国的情况特殊,砍了铁道部,相应的职责和功能却像烫手山芋。铁道部作为国务院部委,有负担公共利益和提高公共福利的天然义务,但政企分开之后的企业可就没有这项义务了。既然企业化市场化了,那么连续18年没有涨价的事情自然不可持续,春运时亏本增开临时客运列车(每增开一列即亏数百万元,每次春运常需增开数千列)就更不可能继续。而向缺煤的发电厂紧急运输煤炭,以防出现大面积停电,不漫天要价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最后还是要中央财政出很多很多钱来补贴,以防全国人民怒不可遏。
至于铁路网管理的专业性不必再三强调,仅仅是中国运输密度比全世界任何发达国家都要繁忙三倍以上,这就注定了铁道部改革的棘手性。
铁道部目前负债率为60%,不仅低于中国大型企业平均负债率,也大大低于国际同行,实在称不上“负债累累”。中国铁路客运自1996年起已经连续18年没有涨价,相对物价涨幅,火车票价实际上降为不足原先的十分之一。若这些对民众的隐形补贴改由财政部全额买单,铁道部的负债立刻就能全部还清。所以说,对铁道部负债高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铁道部没有需要立刻就大改特改的理由。
从国际经验看,英国、法国、德国的铁路进行了分拆和私营化之后,负债率全都进一步上升,对国家补助的索取增加了,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反而下降了。向着这种没有解决问题而是恶化问题的方向去改,实在不是正确的改革方向。
如英国,在将铁路分拆成120家私营企业后,连续出现七次重大事故,不得不将路网维护部分的数十家企业重新国有化,合并入NetworkRail公司。但依然私营的铁路营运带给英国人的服务质量越来越差,而铁路票价依然顽固的不断上涨,最近的2013年初又因为票价再次上涨而引发又一次游行抗议。铁路公司向国家索取的营运补贴,还逐年增多了。
又如德国铁路,在进行了分拆后实现了私营化,以德国人之严谨,也连续三年发生重大事故:1998年6月的埃舍德事故;1999年2月的伊门施塔德事故;2000年2月的布吕尔事故。其中埃舍德高铁事故中,致使多达101人死亡、88人受伤。
何况铁道部除了本身有数万亿国有资产这一肥肉之外,其本身的部门利益纠葛并不多。改革需要攻坚的堡垒,最急需的是“大文化部”改革,最困难的是“大能源部”改革,称铁道部为“最后堡垒”,实在言过其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