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没有被城市接纳 作为人的需求被忽略
改革开放三十年制造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叫打工者,当我们讲“打工者”这个词的时候,已经和讲工人或某一种职业变得一样自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实际上,打工者是高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非常奇怪的现象。我们太长久得和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相处,以至于不觉得奇怪,从来没有认真反思和正视它。
伴随着工业化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这一点也不特殊,全世界都在发生,从早期英国到后来的东亚四小龙。中国的特色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个高度分离的过程,工业化没有伴随着同步的城市化,也就是说大量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口。虽然他们在城市工作,却无法在城市安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空间发生分离。
今天中国将近2亿打工者在城市的停留时间有长、有短,有的甚至长达二十年,他们往往只是出卖劳动力,参与生产活动,为城市服务,生活和繁衍往往只能放在农村家里,或者以一种高度简化的方式进行。比如大量住在城中村的人,虽然把老婆、孩子带来,但那是一种高度简化没有完整生活的暂居状态。所以,这些被叫做“打工者”的人,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的劳动力,但作为人的需求却被忽视。三十年了,整体已经进入打工者的第二代,仍没有看到实质性进展。
一些人可能会说打工者在农村还有一块生产资料,没有完全一无所有,可是应更多看到另外一面,他们没有被城市接纳,没有一个城市工人应有的生活状态,以他们的家里还有一块土地当借口为如此行径辩护,是不是觉得太残忍了一点?这完全是一个借口。打工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是一种制度设计。
政府和富豪从打工者生产体制中受益
打工者生产体制的最大受害者是打工者本人,两亿多人的群体。还有经常讲的留守儿童问题,前两年有一个数字统计称中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加上几千万的流动儿童,两个数据加在一起可能将近1亿。还有留守妇女问题以及留守老人问题。
一个人不在自己长久工作的地方生活下来,这种结构当然极不合理。可是,为什么它能够长期存在,现在想变革仍然还很困难?回答这一问题的另外思路是追问谁从中受益?
谁从打工者生产体制中受益?其实我们能看得很清楚。过去三十年有两个后果,一是中国经济保持年均10%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变得非常强大;二是以最快速度制造了最多的富豪,整体富豪实力中国还不是第一位,但富豪人数和财产规模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也就是说,打工者生产体制的受益方是国家和资本。资本获取利润产生富豪,富豪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体现。中国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销售国。奢侈品当然只是一个折射,是中国用最快速度制造最多富豪的折射。我们知道普通的消费者再怎么追求时髦,也不大会省下几个月的饭票买一件小小的装饰物,完全靠这些也很难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奢侈品市场。奢侈品市场主要靠拥有几千万、上亿元的富豪支撑,这是中坚消费人群。
另外一个受益者是国家,可国家太抽象。如果稍微具体一点,比如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越来越高,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上升,到现在一直保持上涨势头。这和世界工厂的立场有关系。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越来越高,用通俗话来讲,国家很有钱。今天中国很有底气,基础设施建设不错,城市也非常现代化,国人出去旅游,都带着底气,扬眉吐气。
如果再细化去讲,官员贪腐可以说到了前所未有的层面。过去经常说贪污几万、十几万,现在动不动就是几亿十几亿,不可思议。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提升听起来是很好的事,但关键是背后谁受益?今天所有人都愿意考公务员,感觉进入政府部门衣食无忧,非常有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