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打工朝北,创业向南

      打工or创业,这是一个问题。

      上世纪80、90年代,那是一个打工的时代,毕业后包分配,我们的父辈们一份工作做到老,公务员又被称为铁饭碗,编制内,福利好,人高一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逐渐演变为一个创业的时代。早些时候,少数人因为下岗而被迫下海,于是各种小商小贩、私营企业主如山花般遍地盛开;接着,更多的年轻人背起行囊,带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或南下,或北上,于是便有了“北漂”这样的名词,也奠定了“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人才基础。

      互联网的兴起,更加催生了这股创业潮。2003年,网易丁磊;2004年,盛大陈天桥;2013年,百度李彦宏、腾讯马化腾;2014年,淘宝马云……近10年的中国首富,几乎都出自互联网创业者,这使得年轻人更加对创业趋之若鹜——要么一毕业就创业,要么在公司里锻炼几年后,仍旧是创业。

      北上广深,中国最发达的四个城市,也是人们印象中最适合创业的四个城市。笔者走访发现,创业环境和创业人群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和转移。选择打工,不如北上;选择创业,不妨南下。

      上海:创业咖啡之死

      科技网站动点曾对上海的四大创业咖啡做过一个盘点,包括爱塔咖啡、ic咖啡、微咖与必帮咖啡。除了ic咖啡从ic卡相关的交流转型为智能硬件之外,其它三大创业咖啡馆均已关门。

      微咖坐落在上海最中心的黄浦区,与黄浦江仅百米之隔,旁边的婚纱摄影店与证券交易所依旧红火,而微咖却已关门。门上的免费wifi和店内的创业海报模糊可见,只是大门已经挂上生锈的链条锁。据大楼所在的保安说,这个咖啡馆关门后场地一直空置而未再次出租,这样的景象至少一两年了。

      爱塔咖啡位于稍微偏远的杨浦区,这里聚集着上海为数不多的创业者。爱塔咖啡关门后变成了一家语言培训机构,旁边开起了一家蛮小资的咖啡厅。咖啡厅的店长说,零零散散也有不少人找爱塔咖啡找到了他们这里,后来发觉不是,也会点一杯咖啡聊一些她听不懂的话题,最后郁郁寡欢的离去。

      同样位于杨浦的必帮咖啡也不复存在,刚刚换成了另外一个“ipo创业之家”的咖啡厅。“ipo创业之家”可能是上海硕果仅存的咖啡厅,它由二十一名股东众筹发起,现老板王俊曾经也是爱塔咖啡的老板之一。谈起爱塔咖啡的关门,王俊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股东们没人专职,请的店长又没有专注创业。现今,做过外包、做过开发的自己已经辞职,专门来经营“ipo创业之家”。

      “ipo创业之家”的一楼正在装修,二楼会办一些创业相关的培训,三楼则提供给创业者办公。目前咖啡馆仍旧在亏损,电费,人工成本都是不菲的开支,仅靠卖咖啡和办活动入不敷出;在王俊的规划中,还是做好创业的主题,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入驻,咖啡馆本身做一些种子轮的投资,在a轮套现这种模式,才能完成一个相对良性的运转。

      与“ipo创业之家”相邻的innospace,是上海最大的创业者服务平台之一,也可能是上海当地创业者们的最后根据地所在。对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偏远的杨浦区坐落着一家形影相吊的创业咖啡馆,一家创业平台,再对比繁华的黄浦江边陈列的数十个百年历史的老银行,你就能深切的体会到,上海的创业氛围是多么单薄。

      在“ipo创业之家”办公的一位创业者说,自己的大多数同学毕业后都加入了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还有选择在外企当白领的。学财经的自己,在金融机构工作几年后,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目前在开发一种“在线笔试平台”,可以解决大公司招聘程序员时的笔试问题。

      他的创业动机是,不甘心做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总想创造点什么。可惜对于金融中心的上海来说,他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上海不适合这种喝着咖啡,单打独斗,明天生死未卜的创业者,而适合那些穿着白衬衣,出入高档写字楼,拿着不菲薪金的高级打工者。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傅心婕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