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为消费主力的年轻人对光饼认知度低
光饼又称“继光饼”,为的是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而您可能不知道的是,古代文人喜吃光饼,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福州时,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光饼是学渣成学霸之路的必备品啊,吃越多越有可能成学霸!当然,这是个玩笑。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很多青少年甚至不知道啥是光饼,说起戚继光,他们也是一脸漠然。光饼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连认知度都没有,还谈何认可度?
而没有获得年轻人的认知,认可,也是光饼难以发展的一大原因。
如果要获得年轻人的认知,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等途径,那么得到认知后又该如何让光饼被认可,被接受,被喜爱呢?
显然扣着一个“爱国饼”的帽子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让人吃一次,要有回头客,光饼的口感很重要,要成功抓住年轻人的味蕾,这是光饼商业化道路上更大的挑战。
4.外来食品强大冲击下,光饼依旧“固守成规”
改革开放之后,西洋食物迅速抢占中国市场。以肯德、麦当劳为首的洋快餐以多样化的食品模式和口感,受到了中国年轻人的青睐。因为有国外先进的营销理念,这些洋快餐品种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需求走向。
相比之下,光饼却羞涩不少,模样依旧,口感依旧,渐渐的,有些人就腻了。对于这样的窘状,我们不禁疑问道:光饼是否也可以多样化,哪怕是切开,中间再夹一层肉,市场会不会好点?或者,多一些宣传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不至于让这样的“文化食品”被淡忘。
对于光饼的发展,商业化道路而言,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尝试增加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品类已经迫在眉睫。
光饼商业化道路的三大猜想:
1.精品化定位,加入花生糕等其他传统产品
2.坚守光饼传统手艺的同时,丰富饼类产品,比如芝麻饼,肉饼等
3.回到洪桥山开光饼店,树立品牌,然后在其他销售点代销产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