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年富民路
7月28日,沐浴在艳阳里的桑植县澧源镇燕窝村,美丽如画。
一大早,记者前往该村,去听一堂特别的“产业培训课”。
“邹书记到黄岭垭讲油茶课,快走!”村民们有说有笑地往山上小跑,记者一路跟随。
“油茶6至7月生长快,要注意打药和施肥……”燕窝村黄岭垭油茶基地里,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年男子一边讲解,一边做施肥、剪枝示范,近100名村民将他围在中间,认真听课。
讲课的老人,是村里71岁的全国优秀退伍军人、省劳模邹敬善。为向“八一”建军节献礼,他特地办了这次油茶种植技术培训。
“他是全村致富带头人。”村支书邹启恒介绍,邹敬善1971年退伍,1978年起担任村支书到今年5月。近37年来,在他带领下,燕窝村成了张家界市生态农业小康示范村。
上世纪90年代初,邹敬善走市场、学技术、跑资金,花了整整一年,最后看准椪柑产业。他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全村种植椪柑1400亩。椪柑进入盛产期后,村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燕窝村成了富裕村。
周边乡镇跟风种椪柑,邹敬善看到了“危机”。从2005年起,他自掏腰包,带领村民到浏阳等地考察,发现油茶产业大有可为。
2011年,邹敬善将自家9亩椪柑树挖掉,种上油茶。对于村里的贫困户,从种苗到技术到管理,他无偿帮扶。他还定期对村民进行油茶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教。目前,全村已发展油茶1020亩,成立了燕窝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跟着邹老干,没错。”村里退伍军人陈功信拉着记者去看他的油茶园,“10亩油茶,明年纯收入将达4万余元。”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只要能动,就要把村里产业做大做强,让村民过上幸福日子。”邹敬善坚定地说。
照着古书做黑茶 “一斤八十枚”
7月底,高温炙烤下,新化县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内,一群亭台楼阁式的厂房已完成主体施工,工人们正在做内部装修。大门口一个硕大石雕茶饼格外醒目,上有“渠江薄片”4个大字。这里,就是退伍军人高德益白手起家创办的渠江薄片茶叶有限公司。
新化有上千年种茶传统。渠江薄片,史上也早有记载。五代十国时毛锡文所著《茶谱》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1969年入伍的高德益,1974年参加过保卫海疆的战斗、荣立三等功,1979年退役回到新化茶场当会计。2005年,他决定自己创业,邀请几个同道人,包下海拔1000多米的新化天子山一个200亩的茶场,生产自己的品牌茶。
在翻阅大量资料后,高德益尝试做黑茶。如何创新?“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这才是突破口。”高德益说,“传统黑茶饼,个大不方便携带,泡茶时掰碎也麻烦,老祖宗说‘一斤八十枚’,那我何不做成小茶饼,一次泡一个?”
高德益在天子山包下茶场后,坚持生产有机茶,手把手教4个茶工料理茶场,除草全由人工完成。去年大旱,高德益想出了高培土的方法,既减少水分蒸发,又保持肥力。一个月滴雨未落,茶场却没死一棵茶树。
在新化圳上镇和西河镇,高德益还有两处共1000亩签约供茶的茶场。他免费提供茶树苗和技术,茶场吸纳两位残疾人和一批留守妇女就业,每亩每年可获利1万多元。
高德益告诉记者,打仗立功,退伍创业,争的就是一口硬气。过硬的品质,让“渠江薄片”摘得第五届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今年,高德益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000万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