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量子高科向股东分红龟苓膏 人福医药分安全套?(2)

      股东纷纷求“福利”

      要伞要锅要游戏币要柳岩写真

      此次,A股3家上市公司的实物分红,在网络上引发投资者们各种神吐槽,众多投资者纷纷向各自上市公司求“送礼”。索要的“红利”也千奇百怪,有的要伞有的要锅,甚至有人要柳岩写真集,有的呼吁龙湖送别墅,要求恒大送豪宅,三一送挖土机,中联送泵车!光线传媒的股东最过分,他们要求见柳岩!华谊表示送小刚可以,送冰冰不行!

      梅花伞投资者昨天在互动平台上表示:“现在分红都流行送产品了,持有你们股票2年多没赚钱,年报出来送几把伞遮遮雨也好啊。”梅花伞负责人也很配合地回应说,从公司角度看,这个可以有。

      同洲电子股东求游戏控制柄,东宝生物股东求保健品,爱仕达股东求无烟锅,朗玛信息股东求游戏币。

      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光线传媒,其投资者建议上市公司每1000股送当红女星柳岩的写真集一本。柳岩是光线传媒的当家女主播。

      虽然实物分红被指有借机消化库存的嫌疑,但似乎很受其他上市公司投资者追捧。同洲电子投资者表示,(实物分红)既省钱又增加公司利润,更重要的是做了广告,一举三得。

      不过对任何投资者而言,相信最希望的莫过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股价上涨和现金分红了。

      专家认为南方食品赠送股东实物

      是一次成功的营销行为

      南方食品开创了上市食品公司免费派发实物的先河,引起市场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对此,深交所人士认为,这算是一次成功的营销尝试,不必过分解读。

      据了解,南方食品所派发礼盒(12罐装)黑芝麻乳尚未上市,总价值不超过50元。南方食品向股东派发实物的举动,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会计学博士、注册会计师马军生针对这一行为,作出了三种会计处理方式的假定:将赠送黑芝麻乳产品作为发放现金股利,同时将芝麻采取销售方式的会计处理;发放股东实物股利的会计处理;第三种方式,作为促销赠送行为的会计处理。马军生还具体分析了各个处理方式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方面的影响。

      一位深交所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这实际上是一次很正常的营销行为,不必过度解读。”他介绍,此次南方食品通过这种赠送方式,几乎没有花费广告和推广费用,就让非常多的投资者关注到南方食品和公司的新产品,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行为。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来说,也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实物分配

      是上市公司分红高招

      南方食品向股东派发实物红利,此举的确高明。向股东分红派发产品能够帮助股东节省红利税,免去中间经销商的利润,能够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这种分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公司产品库存,让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加好看;最重要的是,此举还能帮助公司宣传自己的产品,节省广告费用支出。

      先说广告层面,不知道有谁听说过南方黑芝麻乳,本人此前只知道南方黑芝麻糊。但经过这一事件后,股票投资者就没人不知道南方黑芝麻乳了,就算1亿股民这数字有水分,但1000万股民总还是有的,按照每家3口人计算,就有3000万人知道了南方黑芝麻乳这一产品,其广告效应不言而喻。

      对于消费者不太认可的新产品,派发给股东的确不错,像某些生产运动服装的上市公司,如果库存积压严重,也可以效仿南方食品给股东派发实物。本人在也曾提出,将来贵州茅台酒如果出现滞销,也可以向股东派发白酒。

      虽然投资者对于南方食品的分配预案褒贬不一,但实物分配总比公开不分配要好。证监会不断鼓励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有能力进行大比例现金分红固然是好,但如果确实没有多余的钱分红,给股东一些有用的实物也还是不错的。

      实物分配并不违背公司法,和现金分红、股票分红并列为三种利润分配形式,南方食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或许有作秀的成分,但也给其他上市公司指了一条明路,相信未来实物分配的上市公司将会越来越多。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陈川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