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理财产品的三大风险
风险一:高收益产品起点高、不保本
建行江苏分行乾元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认购金额起点高达50万元,一般投资者无份购买。招行近两日推出的同业存款理财产品,1个月内可获超过8%的预期年化收益,不过投资起点为300万元,且“不保本”。
分析认为,目前这种长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倒挂、短期产品利率高企的局面到7月份就会改变,高收益难以持续,近期升幅较高的短期理财产品,届时收益会出现较大幅下降。
不过,在售的产品中,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投资起点在10万元以下、预期收益率高于5%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有接近30款,涉及工行、招行等大中型银行以及部分城商行。
风险二:说明书含糊难懂 投资方向可变范围大
记者比较多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说明书发现很难懂。
比如最关键的产品投向一栏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太笼统,比如某国有大行昨日发行的一款预期收益率为6%的90天期限产品,其投资范围一览说明为“同业存款等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其他投资工具”。
“同样是符合监管的投资工具,其风险差异巨大。比如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债券和信托、PE股权募资比较风险就低很多。”一位业内人士称,“这样含糊的表述如何能让人看懂,连一个基本的投资比例都没有。”
二是不同风险等级资产的投资比例浮动范围太大。比如昨日一款3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2%~6.4%的理财产品,其产品说明称“投资货币市场、同业存款比例为20%~100%,其他资产为不高于50%”,同时,以上投资比例可在[0,20%]的区间内浮动。这意味着其他资产实际的投资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风险资产,这款产品潜在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师认为。
不过,近期多数短期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都是银行同业存款,实现预期收益率的概率比较大。
风险三:不同期限、品种产品说明书一个样
“怎么除了期限和收益有变化,银行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说明书都一样啊。”市民张阿姨对记者抱怨。
记者查阅了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发现某股份制银行网上所有产品(不同期限、风险评级)都是同样一个投资比例。
比如昨日某股份制银行35天、61天、92天期限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7%、7%、6.2%,三款产品的说明书都标明一样的投资范围。
“银行资金紧张,我们的理财产品收益能不能实现啊。”多位市民有疑问。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除非发生系统性风险,根据已公布的数据,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在95%以上,市民大可不必担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