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中行员工卷入4亿非法集资 银行内控漏洞引反思(2)

      银行员工涉入融资骗局案件高发

      在民间借贷活跃的江浙一带,“非法集资”的案件并不少见。而银行工作人员涉入这类案件也呈现高发趋势。来自绍兴市检察院的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绍兴市检察院共审查起诉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类刑事案件9件10人,其中银行工作人员涉案3件4人。

      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一国有银行一名女职员曹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利用自己银行工作人员身份设计骗局,疯狂敛财,从亲属、朋友及他人处骗得4.7亿多元,至案发尚有1.2亿多元未归还。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集资诈骗罪一审判处曹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此外,诸如温州“购买大西洋银行”的林春平案,吴英案等均有银行职员落马。2012年,温州、舟山等地有多名银行员工因涉嫌非法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而被捕。

      记者从检察机关了解到,银行工作人员涉入非法集资案件,呈现一些新特点,有的利用身份优势,有的利用职务便利,都需引起重视。该工作人员介绍称,银行工作人员所具有的特殊身份,使被害人对其本人和其集资活动比较信任,特别是被害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其银行老客户,他们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同意为其提供资金。

      另外,目前银行信贷利率与民间融资利率存在价差,这产生了巨大的利益诱惑,而一线银行工作人员容易获得资金供需方的需求,其在资金供需方之间实际上充当了资金掮客的角色,并从中牟取利益。

      “在任何一个需求大于供给、有配额管理的行业,内部人控制、内外勾结串通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而银行业目前就是这样的情况:社会上有非常旺盛的融资需求,资金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银行员工有接近资金供给的优势。”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业内人士表示,存贷利差仍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银行尤其是基层银行背负了很重的吸储任务。银行基层的工作人员面对巨大的压力,面对一些利益诱惑,有铤而走险的冲动。

      有些犯罪还涉嫌伪造银行文件。“有的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自身对借贷、转账等业务流程的熟悉和经手相关业务工作的便利,通过伪造相关文件的方式实施非法集资。非法集资者一般要为被害人提供银行账户以收取资金,特别是当其编造帮企业银行转贷等理由时,需要伪造该企业负责人或企业的中转账户,银行工作人员则较易利用工作关系而伪造成功。”检察机关一位工作人员说。

      银行须强化内部管理

      银行在这类案件中又该承担什么责任呢?一位律师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要是只提供开立账户,那么银行就没有直接责任,如果是借银行名义与被害人签订了相关协议,那银行的审核部门就有过错。

      实际上,大多数银行在案件爆发之后,均会表明案件系员工个人行为,与所在单位无关。但是,该类案件频发也反映了当前银行业面临着很大的内控与声誉风险。

      从2002年银行改革开始到现在,银行内部制度建设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检验,无论是从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还是公共治理水平来说,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在过去几年间,很多银行网点扩张迅速,但是其内部管理水平却没能跟上规模扩张的速度。分析指出,商业银行对各支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与考核,往往将业务发展放在第一位,注重业务开拓能力,有时候会忽视对管理能力和道德水平的考察。

      据媒体援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内部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的话称,“要进一步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风范的第一责任。外部监管难以替代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银监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重点防范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渗透。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员工参与民间融资,禁止银行客户转借贷款资金。

      郭田勇说,银行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加大处罚力度,对有这种动机的员工形成一定的惩戒效应。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陈川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