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底线?
经济观察报:金融机构在去杠杆过程中,市场上可能会出现什么风险?决策层的底线是什么?
文宗瑜:约18万亿地方政府性债务与约35万亿若干产能过剩70%以上行业的商业性债务,正步入偿贷高峰期。政府性债务与商业性债务的违约叠加,会诱发滞后的金融风险。面对债务违约率的不断上升,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均押注中央政府及中央财政会伸出援手而消极应对,不同程度地加剧了风险。
为防范滞后的金融风险,中央政府应能够容忍经济周期的自然调整、允许中国经济弱复苏弱增长的周期适度延长,把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到严控各地呼之欲出的“地方版刺激经济增长计划”、“土地城镇化”运动,以及商业银行表外经营与影子银行类产品及盲目放贷冲动、M2过快增长及信贷杠杆放大等。
与此相适应,为谨防滞后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破裂及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农产品与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人民币由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突然转变为“对外对内双双贬值”等现象相继出现,从而拖累弱复苏的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央政府要转变“重调控轻改革”的思维及做法,探寻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应对并化解风险。
经济观察报:政府希望达到什么样的调整目的?
文宗瑜:政府的政策重在以调结构与改革为抓手,而非“放水”,最终目的是让金融支撑实体经济。
不过,流动性回流实体经济的前提是解决两个问题:资产价格回落与金融机构的自我转型。如今,资产泡沫完全扭曲了要素市场,导致投资者抛弃实体经济。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最大的区别是,欧盟、美国等是地板价格,中国却是天花板价格,这很不正常。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已成定局。
以房地产为例,若泡沫破裂,中小金融机构、老百姓的财富,地方财政收入等会受影响;并不会冲击大型商业银行;对其而言,最大的棘手问题是产能过剩的行业其在银行商业贷款涉及35万亿,此外是地方政府债务18万亿,两项加起来50多万亿,而房地产不到十几万亿。
另外是金融机构的自我转型,改变其“把资源投向高回报率、高风险的领域,以及投向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做法。
此次政府旨在去杠杆,促使资产价格回落。盘活还是练内功,而非外部加杠杆,让沉淀在不动产的资金与在金融领域空转套利的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