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原因导致对支付机构的制度建设最近一年来也鲜有进展。除了2013年6月推出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和当年7月推出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以外,制度建设几无成绩。
一位地方央行的朋友告诉笔者,央行不希望看到网络支付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展开正面竞争,希望互联网支付在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小微、个体、农村领域发挥作用,因此在政策上拼命给支付机构设定限额、划定范围,希望能画地为牢。可现实情况是,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智能手机发展速度超乎想象的快,互联网生活(社交、新闻、购物)已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主流生活方式(人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低头看微信)。在这个发展趋势下这种刻意限制互联网支付功能的政策就显得极为不合适宜了。也正因此,《互联网支付管理办法》和《移动支付管理办法》等重要监管政策扯皮一年多都无法达成一致。而在监管框架未确立的情况下对支付机构进行微观监管显然是有难度的。
事实上笔者认同支付行业新掌门人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先生的看法:互联网颠覆金融论调有害无益。正是颠覆论错误的引导立法者将互联网和金融对立起来。
以曾经令监管部门如临大敌的“余额宝”来看,其最新的年化收益率在钱荒之后连续下跌,已经在4%关口徘徊,其规模自上半年创出5741亿元的规模后,三季度首度出现规模下滑,截至9月30日余额宝规模为5348.93亿元,较上半年少了近400亿元规模。理财通的规模也就在1000亿左右。
反观银行系和基金系“类余额宝”产品规模上涨,由上半年的1440.01亿元迅速上涨到三季度末的3109.95亿元,总体涨幅超过100%。
而在最近的股市赚钱效应带动下,不论是银行理财、货币市场基金还是余额宝、理财通恐怕都面临不小的赎回风险。
也就是说,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除了顺应利率市场化的风口,创造了一个新的货币市场基金销售渠道之外,谈不上颠覆金融业。
利益门:……
即便没有监管技术问题和互联网颠覆银行的杂音,央行领导们或许依然关心国内最大的收单机构——中国银联的利益。
但笔者以为,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消费零售产业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收单市场。这其中的内涵不仅是减少对银联收单体系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要令银联在竞争中(而非政策保护下)变得更强,走的更远。
众所周知,中国银联肩负着建设中国自主银行卡品牌的使命而生,在前一个十年里,中国银联有力的阻挡了外资卡组织的侵袭,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唱响了中国民族品牌。
但是在这耀眼的光芒背后,银联的成功更多依靠行政力量。
作为一个银行卡组织,银联与VISA、MasterCard这些国际卡组织不参与收单和支付业务不同,强势介入线下收单市场,与银行直接竞争刷卡手续费中20%的收单利润。银联商务作为中国银联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POS机布放和收单业务。
例如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和深圳银监局就联合下发《关于清理间联POS机具的通知》,要求各发卡行在本月月底前做好对已布放间联POS机的清理工作。对既有间联POS机又有直联POS机的特约商户,间联POS机直接撤出;对只有间联POS机的特约商户,要将其更换为直联POS机。
所谓直联POS,就是银联商务的POS机。在第三方支付兴起以前,银联商务的直联POS终端数量一度占到了全国60%的份额,而银行业的收单业务大幅萎缩。根据艾瑞《2011-2012年中国线下收单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专业收单市场中银联商务占比高达71.3%。
但银联的垄断经营却没有给收单市场整体带来便捷与高效。诸多商户对银联主导线下收单市场的费率歧高、服务质量低、风控差的情况屡屡投诉。诸多餐饮等小微商户甚至纷纷抵制POS刷卡,套现套码等事件也屡禁不绝。
有业内人士测算,相对于发达国家的200台/万人的POS机分布密度,我国为50台/万人;发达国家超过80%的商户拥有银行卡受理终端,而我国目前不到20%商家安装联网POS。我国20.72万亿的零售总额,在零售环节使用银行卡支付的不到50%。
除了在效率方面令人失望以外,银联也缺少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传说马云做支付宝之前曾特意拜访希望银联能做线上收单,遇冷后才自己做的支付宝。银联就这样拱手让出线上收单市场。
就在今年,市场传出银联与苹果在十一国庆节联合发布APPLE PAY合作,但两个月过去了,合作声又渐渐熄火。(机构的产品能力往往是在市场上奋力搏杀后方显英雄本色)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均可申请在我国境内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
银行卡清算市场已经开放,二维码支付禁令的打破相信也不久远。在一个不能时时感受父爱的市场里,央行或许该尽早让银联直面竞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