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蛋糕如何吃?潜力巨大,创新受到鼓励,从业者是如何布局的呢?
环节主持人 :严 寒(深圳优联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论 坛 嘉 宾:彭 涛(平安金融科技业务发展中心总经理)
刘志军(马上消费金融公司首席数据官)
史志隽(美利金融高级副总裁)
郝 颖(蚂蚁花呗产品负责人)
主持人:请嘉宾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和产品。
刘志军: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是银监会批筹的11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产品即将上线产。
消费金融做场景、做渠道,做现金,就看怎么样拓展。我们的股东的结构是混合型的,包括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这就扩展了以后的业务空间。
史志隽:我们是为消费者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信息中介平台,主要有两个业务:一是3C数码类的消费分期,二是二手车的汽车金融。
郝颖:蚂蚁花呗是一款专注于解决互联网消费支付问题的产品,在消费的时候想花就能花,想付就能付。
彭涛:我们希望打造的是用户的金融服务平台。用户可以在一帐通上管理自己的各类的资产,之后要投资的时候也可以在平台上找到好的投资,借钱的时候也可以在平台上做到,要做房车相关的金融的时候也可以在上面找到好的方式,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好的金融服务的入口。
主持人:今天的题目是消费金融的蛋糕怎么吃。那么,什么是消费金融?
刘志军:按照金融管理部门界定,就是用于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我的理解是用于挣钱的是投资,用于花钱是消费,所以是无处不在的。
史志隽:可能衍生意义会很多,概括起来我的理解是,在消费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
郝颖:消费金融的含义还是非常宽广的,我理解就是在两端:一端是借的,一端是贷的,都有消费金融的含义。借这一端主要体现在消费者购买预付费卡的时候;贷的一端,最常见的是信用卡、房贷、车贷等。以上都是消费金融的范畴。
彭涛:消费金融前一段时间大家考虑更多的贷款、分期、信用卡,其实消费金融很广泛。比如说投资也有消费金融,在买房的时候可以提前投资,之后享受更多的收益;再比如购买机票的时候附带航空意外险。我觉得在消费金融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线上的流程,一定要足够的简单、足够的快速。比如说我要上飞机了,要买航空意外险,但是告诉我要到线下或者要等10分钟,我觉得这个就不是未来消费金融所需要的服务了。
主持人:消费贷款和小额信贷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刘志军:小额贷款用于经营和投资理财方面,而消费金融利于更好的管理个人的财产。但是钱用在什么方面,作为总体来看是分不开的,要说界定只能在业务上有简单的界定,但是作为个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或者从投资消费来讲,从长远的计划来讲,应该是一个大整体里面的一部分。
史志隽:最主要区别应该是在用途,小额信贷更偏经营性的,消费的用途非常纯粹的作为一个消费的场景。基于这个区别,消费的额度更低一点,客群更偏一点,而不是私人企业主。总之,最主要的差别还是用途的差异是不一样的。
郝颖:从背后的机制上来讲,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是在于消费金融是基于场景化的,一定是说我在真实的消费场景里面,需要某一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引发的需求。小额可能用途没有像消费金融这么具体,我想做一些经营的,比如说现在开一家门店,需要融资5万,这种是做了小额信贷。但是如果是家里装修,同样是需要5万块钱的贷款,这个时候是用在具体的消费场景里面,是消费金融,我觉得在场景上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彭涛:消费信贷一定是消费这两个字很重要,小额信贷很难了解最后的钱用到哪,所以征信的信用的判断更多基于个人的征信、企业的征信,历史的记录。消费的信贷是在一个个的场景里,每个场景又会金融机构的风险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说卖二手车的时候,车本身的情况,以及二手车本身市场的情况,以及人是在二手车交易里面的哪个客群,会提供更多大量的信息,不仅仅是基于之前贷款这块的金融的判断。
主持人:小额信贷是我把钱给到借款人,而消费贷款是我把钱给到了商家,根本没过借款人的手?
刘志军:不是很同意,消费信贷也有现金,比如说有现金分期的,可以说这部分钱用来消费了,也可以说先消费了,用这笔钱还钱也可以。界定是笼统的,没有那么确定的一定得交给商家,完全可以交在消费者手上,应该相信他。
史志隽:不一定,因为可能处于场景的不同、处于物品的不同,处于风控需求的不同,我的钱是给到用户还是厂家,都会有不同的区别,这并不一定。
郝颖:两者的区别,我还是认为跟风控的控制的逻辑是有关系的,传统的小额信贷,是不看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为什么要看场景,就是因为在场景里面更容易控制资金的流向,控制了流向以后,资金的用途是固定的,风险会比较低,风险比较容易控制,二者区别的整个核心还是在上面。
彭涛:现在市场上两种方式都有,从用户的角度讲,大家看到的感觉、差别仅仅是说钱是放在商家还是直接给我了,但是在金融背后的设计上面有很多结构上、风控上、合规上很多的设计,但是确实这两种方式都有。
主持人:我也看到了非常多的场景,很多创业公司进入到行业里,也拿到非常多的融资。我想问一下,消费金融到底适合哪些场景?能不能给一两个例子,或者是最适合的。
刘志军:场景很多从本质上没有不一样,只是不同的场景体现了消费者个人的行为,是愿意买大件还是愿意出去旅行,这就造成了背后风险不一样。
史志隽:有非常多的垂直领域,买车、二手车、租房、旅游、装修等等所有的消费,到一定额度都有金额服务的需求,只要有消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一定是适合消费金融做的。无非是对于一家公司是大的平台还是创业公司,自身优势是什么,适合做哪些,因为不同的行业的渠道、客单价、风控的方式都是非常大的区别,所以还是得结合自己的公司情况来看,什么样的领域更适合自己,包括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场景,所以需求都能做,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特点。
郝颖:说到场景我想加两个限制的条件:第一是基于真实的消费,不能贷钱给一个人让他买理财的产品;第二场是景里面有比较完善的售后的服务体系,逆向的交易流程必须是比较通常的,比如说我在网上买了一部手机,第二天手机坏了,退手机也找不到人,但是就因为我对手机产生的社会关系,可能会产生到,我对还贷款的积极性。要有比较可靠的售后服务体系。
基于这两点,我认为在场景上有两种选择:第一是小额、高频。我现在每天在网上做的消费,我每周都会买一些东西,这些场景客户的黏性会非常高,客户可能会持续不断的贡献收益的来源,让业务持续发展下去;第二是高额、低频。我家里面装修、买车,这些场景不是每年都会发生,但是对你来讲做一笔业务产生的利润能够支撑你,覆盖你的成本和风险。
这是两种比较典型的场景。
彭涛:对于消费金融每个消费都有金融的需求,像前面几位讲的,这个里面考虑的,一个是消费的特性,比如说小额低频的,这个里面现在市场上有4很多公司,像手机贷、分期,包括平安推出的产品,这类的更多和场景相对来说远一些,更多还是个人的征信情况,以及后续的运营能力。
第二块是大额低频的,这块必须跟场景切得非常深,不管是线上线下,是非常依赖于你跟合作伙伴的关系,所以也是回到每家公司,不管是创业的、大型的、综合的等等,可能是大额低频的如果是创业公司有会先围绕着某一个部分做深,然后再外延,但是大一点的公司打法又会不一样。
主持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消费金融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刘志军:发达国家在发展消费金融的时候,是一个从开始的马车到后面的汽车和火车。中国的消费金融一上来就是高铁或者是飞机,上了一个比较现代的工具。但是金融的发展还是遵循在自己的规律,在这个规律上很快,我们希望在新的平台上、技术上做得更好一些。
史志隽:消费金融互联网化的结果就是效率的提升。比如汽车经销商过去是等着客户上门,现在变成我线上找到这些用户到我这边来。还有整个流程及产品体验的提升,原来等三四天,现在通过很多互联网的数据可能十几分钟把审批做完。甚至催收贷后的东西都可以结合互联网思维,有没有社交的方法帮我做社交的催收等等。
郝颖:互联网金融我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是伴随着电商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是服务于电商的,是传统的消费金融体系非常好的补充,在几个方面有非常大的突破:
突破一:服务的客群,历史上服务的客群这些金融机构肯定有倾向的选择,比较高端、符合目标的客户群体,但是互联网改变了形态下到18岁,上到80岁的人群都可以使用互联网的金融服务。
突破二:现在在家里面手机拿出来就能够使用服务了,所以在服务的媒介上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变化。
突破三:互联网金融让金融和场景进行结合得更紧密了,原来我们传统的消费金融里想去办理一个业务,消费是消费,业务办理是业务办理,两条线并行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把这两条线合成了一条线,在消费的环节里面办理和使用了这些金融产品,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让金融服务与实体的本质能够更加接近。
突破四:数据化应用,现在我们看到的互联网产品、金融产品,不管是蚂蚁花呗还是微众银行的微利贷,还是京东白条,都是基于数据化的运作模式,基于用户历史积累的数据给他一个信用的额度,让他在消费的时候立即使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革。
我相信这种数据化的应用会慢慢的衍生到传统的消费金融里面去。
彭涛:第一是普惠。传统的金融机构是有一个二八原则的。因为是用人来服务人,存在产能的上限。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能产生利润的人群。而互联网的本质的核心要普惠化,让广泛的人群享受广泛的服务。
第二是个性化。因为有场景,也因为互联网本身的特性,用户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了。原来的金融产品相对来说是可以更标准的,比如说小额贷款,你符合什么条件我就给你,要做什么流程给你。但是现在的需求,不管是投资的,还是贷款的需求都是非常个性化的,这个是对于金融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不只是从台前让用户感受到流程,可能从两天变成三分钟,一定要到门店变到线上就可以做,或者是只能看到招行平安的产品可以看到广泛的产品。
主持人:现在做消费金融分几种不同的派系:深耕线下、纯线上、O2O。刚才也有人问,小额信贷风控怎么做,对于我的理解,有三个:黑名单、规则、打分卡。结合这两个问题大家回答一下。
彭涛:我们主要是两块:
第一,传统的金融核心能力还是不能放弃,积累了27年,现在大家都说大数据,但是我知道有很多的大数据是没有跑过的,只是把大家的数据连起来,但是所谓的贷款模型是你真的20多年跑过,赔过钱,可能会总结出来大量的经验的东西。
第二,现在有很多新的规矩,比如说征信,跟互联网公司深度的合作。这些工具一定要运用起来。
在这个里面对于新兴的还是传统的,未来有一个趋势是大家一定是合作的。美国大量的金融机构的接口都是开放的,基于开放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数据。我们现在P2P做的是互相交换一下黑白名单,但是对于金融机构的风控,对于用户还是有非常大的门槛。
郝颖:大数据有两层意思:成数据大和大数据。数据大是很多公司数据都很大,包括平安,也积累了非常多的用户。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积累了比较大量的用户。大数据是说你要理解数据背后,用户的社会属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通过一些模型的方式,把背后的社会信息复原出来,这个是大数据。
我觉得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面,对于大数据的要求,更加的高,所以要求我们对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和认知、技术水平都要有非常大的提升,包括你的计算能力,因为数据非常大了以后,整个系统怎么把数据及时的处理完,这个也是关键的技术的能力。
我理解在大数据里面分成了几个点:
第一,对数据的理解能力,数据背后用户到底是什么样子,他是谁,为什么要这样?你怎么样能够服务他,痛点在哪里,这些要解析出来。
第二,要对数据计算能力,你要具备数据的处理能力,现在数据动不动是以PB、TD来计算,现在是非常考验一个公司的技术的能力,没有云计算的能力,没有非常大的算法的精度的支持,你是很处理这些数据的。所以在这个要求上也是有非常高的层次。
刚才说到线上和线下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选择题,是基于你到底服务的场景是什么?如果是去4S店买车,在车贷里面所需要的带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都是跟你买的这辆车深度的绑定在一起的,是很难线上化的,还是需要借助线下的力量和渠道,完成业务的处理和受理。
所以在线上线下的选择上跟场景相关如果这个场景是纯线上的场景,你选择的方向我相信,绝对是一个线上的处理方式,如果你选择的是一个线下的场景,可能你依赖的还是线下的渠道。但是有一点,在处理的过程中,包括用户的申请到后面的资料的采集,以及授信审批,以及贷后风控的环节,都会有纳入很多的数据,包含了用户受理的环采集的时候,包含了人民银行征信的数据,都会在这里面,能够帮你提高整个的业务链条里面的各个环节的处理效率,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我认为,这是没有线上和线下的趋势的区分,主要是看你服务的对象和场景是什么。
史志隽:线上线下不单不是一个选择题,而且我觉得很可能的趋势是互相越来越渗透。比如说纯做线上的,像白条和花呗。消费金融是一个比较长的链条,从获客,到审批,到放款,到货物的递送,到贷后的管理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各个环节都会往线上去转,怎么找到用户,线下的成本肯定会比线上越来越贵。如果到店来看重一辆车买,如果来定之前就给他一个信息,在网上就把信息资料给到公司了,说不定我有20万的预售额度,心里会更有底一点。
关于风控,其实这是一个专业、很细致的活,像彭总说的,这个是要很多的经验、教训在里面,像我们的风控团队在专业领域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0年,各种人都踩过各种坑,我看到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打着互联网旗号,打着大数据旗号,胸口写一个勇字就冲出去了,这种一定会踩着很多坑。
刘志军:我认为在美国做的一套完全可以在中国落地,当然需要很多的工作,需要很多艰苦的技术性的工作,所以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理念上,要落地,确实是有一些困难,但是也有这个希望,所以回来做这个事儿。
现在说的所谓的风控、线上和线下的风控,不存在。只是存在不能充分的利用数据来做你风险的判断,是靠人来看,还是靠你有模型、有规则,这个模型和规则是找到了规律,如果是靠人来看,要有丰富的经验。
我们在美国做的时候就是找这样的工具,所谓的大数据模型是现在的新概念,对我们来说是十几年做的同样的事情,把这个东西做得越来越好,任何消费者,不是对企业,也不是小大,咱们纯粹指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数据,可以对他们预测,可以预测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怎么样的?这个是本性难移。
在目前中国很难做到这点的原因是我们的数据没有整合,数据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公司有很大量的数据,但是没有很全面的数据,只能靠我们整个的金融行业,尤其是跟个人消费金融行业有关的,能够合作起来,所谓的黑名单是不存在的,在美国破产人员的信贷照样做,因为人不是不会犯错,各种原因造成的,总有第二次机会,模式是什么样的,很多东西要研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