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从《我是歌手》 看职业技能评价

      第三季《我是歌手》日前落下帷幕。在观众极易产生审美疲劳、电视节目更新换代加速的当下,《我是歌手》一路火下来,并不容易。笔者认为,《我是歌手》有如此高的收视率,与它迎合了大众对职业技能评价的美好愿景有关。

      《我是歌手》让传统著名歌手、当红歌手、新人歌手同台比赛,比的不是名气、包装、歌坛地位等,而是歌手职业实实在在的核心技能——唱歌。目前,各个行业都有一种普遍现象:做而优则仕。一些行业能手凭借出色的技能获得职位晋升,但是,有些人当官后,或忙于行政事务,或疏于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甚至丢掉原来的一身好手艺。

      让做而优则仕的人回归职业舞台,并开展竞争,无疑是一大看点。正如节目中著名歌手代表韩红所说的,每个人都怕输,特别是过来人。韩红最终还是参赛了,因为她想证明自己不仅是导师,更是歌手。可有些行业的职业官,有勇气参加类似的技能竞赛吗?其实,在大多数人看来,职业官如果连起码的技能自信都没有,是比输更丢脸的一件事。

      反观当下,各个行业在职业技能评价中的一个普遍倾向是,重业内评价,轻受众评价。许多行业的优秀者,往往冠以民主推荐的美名,但大多都是主管部门甚至是领导评出的,而不是该行业的服务对象评出的。忽视了受众对技能的评价,就有自娱自乐的味道,而在业内的自娱自乐,又避免不了业内各部门的利益纠葛、利益均衡,纯粹的技能评价就加入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尽管众耳难调,《我是歌手》的排名同样存在争议,但至少每个歌手都有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有时虽然输了排名,但赢得了尊重。

      现实中,一些行业所谓的能手,有的是行业内各级领导直接敲定的,并没有经过职业技能竞赛,有的甚至没有证据表明是根据平时工作表现评出的。有些领导也不愿放弃权力带来的快感——一旦通过客观的考核体系或技能竞赛产生能手,评定权就被架空了。一些领导紧握着权力,业者却失去了均等的参评机会。评能手,本来是为了在职位晋升渠道外鼓励大家更好地往业务努力,但最终评出的能手,并不是业内同台竞技的优胜者,不少人甚至不明白能手究竟能在哪,能手也就少了说服力和标杆效应。

      当然,《我是歌手》毕竟只是娱乐节目,对职业技能的评价带有游戏色彩,评选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不管怎样,《我是歌手》对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向,对各行各业还是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责任编辑:吴梦云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