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一位归侨"修正果" 一片金黄甜四方

      永春芦柑园(康庆平 摄)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刘光淮是地地道道的永春人,《爱拼才会赢》这首闽南歌伴随着他成长,更一直激励着他,让他敢于向命运挑战并走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刘光淮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源于芦柑。

      1987年,19岁的刘光淮凑钱买了一辆摩托车,靠拉客养家糊口。在拉客中,刘光淮经常能碰到外地客商来永春买芦柑,他就成了向导,慢慢地当起了芦柑销售中介。开“摩的”不到一年,刘光淮发现了一条改变自身命运的创业之路——卖芦柑,而且要卖到国外去。

      当年食不果腹的“摩的”师傅,如今成了永春芦柑出口大户。“芦柑把我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芦柑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整个永春,品果不忘栽树人……”循着刘光淮的指引,人民网记者登上永春城郊外的猛虎山,“芦柑故事”随着春景缓缓展开。

      侨领眷念家乡山水 垦荒引种结硕果

      在海拔600多米的猛虎山上,芦柑树枝随着春风摇曳,满山春色。走到一处名叫“鸡屎坑”的山坳,此处的芦柑树枝繁叶茂,在外人看来并无特殊之处,而年届八旬的尤荣良却放缓了脚步,芦柑园让他忆起了往事。

      “之前是一片荒山,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尤荣良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山高林密,常有猛虎出入,也因山形似猛虎而得名。1952年,从猛虎山脚下走出的印尼侨领尤扬祖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并回到阔别39年的故土,他用双脚丈量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深感永春山地土壤好,心想“若开发荒山,种植柑橘,该是一条理想的致富之路。”

      1953年秋,年逾古稀的尤扬祖带回子女,并率领乡亲们在猛虎山上搭草寮、睡草棚,开垦荒地,创办猛虎山华侨垦殖场,首先在鸡屎坑试种了240株芦柑苗木,即为目前福建树龄最老的成片柑桔园。从此,蜚声海内外的优质柑橘在永春扎根落户。

      “柑桔成林,开山治圃;首创者谁,实尤扬祖……”这是著名诗人梁披云称赞尤扬祖回乡种芦柑写下的诗词。每每向外人说起这个故事,身为堂侄儿的尤荣良显得尤为自豪,更让他欣慰的是,尤扬祖亲手种下的那240株芦柑树,到现在仍硕果累累。

      永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黄国良告诉记者,永春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区,是最适宜芦柑栽培的区域,而且90%以上为山地种植,日照好,温差大,土层深厚,果实采收前的10-11月又为早季,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芦柑的优异品质、独特风味:果实硕大,色泽鲜艳,皮松易剥,肉质脆嫩,汁多化渣,味道芳香甘美,食后有香甜浓蜜之感。永春芦柑曾连续四次获全国优质芦柑评选第一名,被认定为“中华名果”,2006年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祖孙三代守护一座山一份情

      当年尤扬祖开垦创办猛虎山华侨垦殖场,经过发展变更,于1978年更名为永春县猛虎柑桔场,其柑桔生产不断增加,种植面积最多至692亩。今年79岁的尤高欢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管理芦柑园要用心、要用情。”1966年,尤高欢开始跟芦柑打交道,芦柑已成为他生命挥之不去感情:从猛虎柑桔场的职工到后来的厂长,再到现在退休,他始终是芦柑园的常客。现在,尤高欢每月都坚持要上山看几次,指导修剪施肥、治虫治病,“我是在芦柑园长大的。”

      如今,尤高欢的儿子尤成坚接过接力棒,成为承包者,管理100多亩、年产值900多万的猛虎柑桔场。尤成坚说,芦柑给他带来了财富,相比父辈的艰辛,他现在的日子如芦柑般甜蜜,而接过父亲干过的活,除了生计,是想让后代看到永春芦柑的发展史。

      “从我懂事起,每隔一两天都要往山上跑,往芦柑园跑。”尤高欢的孙子尤滨丽复制者父亲的生活,按他的话,父亲是受到爷爷的影响,他是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自然而然他成为守护猛虎山的第三代人。不同的是,他学习了新的知识,让永春芦柑走出国门,销往海外,“我要守护父辈传下来的味道,让海外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永春芦柑,知道我们永春芦柑的香味,让世界各地都能吃上正宗的永春芦柑。”

      记者到访这天,尤家祖孙三人再次上山,尤高欢双手被儿子和孙子紧紧牵着,他们漫步在芦柑园,讲述着不同的历经和故事,却用相同的一份情,守护一份家乡的味道。

      芦柑生产线

      一家出口公司的三张笑脸

      这天下午,刘光淮照例像往常一样来到厂房里,检查刚从农户家中收购的芦柑,这位曾经的摩的师傅,现在经营的永春聚富果品有限公司芦柑年产量达3600吨,产品远销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其中在马来西亚的市场外销占40%,对当地芦柑市价起到了重要的调配作用。

      在刘光淮的公司厂房,记者见到了数十名手工包装芦柑的工人,他们确切的身份是附近的村民,陈阿婆就是其中的一个。陈阿婆和老伴主要靠种地为生,农忙之外,她就顾家照看孙子,老伴则外出打零工。每年到了农历9月份,芦柑成熟上市,陈阿花就开始忙碌起来,除了日常的事,她还要到离家不远的包装车间干活,赚工钱。

      “干这份活时间比较随便,有空想来就来,来做多长时间都可以,按件算工钱的。”陈阿婆很庆幸在家门口,就能利用空闲时间打工赚到钱,补贴家用,挣钱顾家两不误。

      记者遇到了一位前来送货的种植户。据他介绍,他家里种了几亩的芦柑,尝到甜头后,种植规模就越来越大,现在承包整片的果园,他也从单干户成了出口公司的供应商,“效益越来越好,盖了房子,还买了小车。”

      60多年来,从引入种植到成为“中国芦柑之乡”,从国内销售到覆盖东南亚、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从外来品到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永春芦柑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农民每年从中获得纯收入2-3亿元,芦柑的发展还带动了运输业、包装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成为了永春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永春芦柑满枝头

      习总书记点赞之后

      近年来,永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着力发展健康生态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开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改进芦柑生产技术,实施芦柑生产技术标准化,建设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极大地提高了芦柑生产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不断开拓国外市场,长期出口欧盟等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其出口量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

      “永春芦柑非常有名,很甜很好吃。”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结束与中央党校培训班206位县委书记座谈后,在和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交谈时,为永春芦柑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对永春芦柑的赞誉不胫而走,不少人慕名来到永春,只为尝一口地道的永春芦柑。永春不仅芦柑畅销,芦柑苗木也受到各地果农的追捧,有的苗木繁育场卖到脱硝。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永春芦柑,让它的知名度再次提升,果农种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永春再一次掀起发展芦柑的热潮。”永春县农业局副局长周文瀚表示,当地政府将以此为新的契机,加大引导果农从分散经营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模式转变,引导果农种植无病毒苗木,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扩大永春芦柑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果实品质,帮助拓展电商、微商销售渠道,推动果农增收致富。

      记者还了解到,永春已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宽皮芦柑生产线,一些原来乏人问津的“小果”进入工厂,加工成了味美价高的芦柑浓缩汁,芦柑榨汁后的果皮渣开发成果皮油、香精、干果皮等产品,年产皮油60吨、干果皮2000多吨,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芦柑效益最大化。

      此外,永春还建设了网室无病毒柑桔苗木培育基地,可以使芦柑的树体寿命增长到35—40年,产量提高20%—30%,将为永春甚至福建芦柑产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永春芦柑的身影总是在水果店显眼的位置出现,其优良的品质不但给人们以口福之乐,其独具特色的柑橘文化更诗意了人们的生活。永春,留给外人的不仅是对芦柑的回味,更有永春人开放意识与创业精神给人的深深启迪。

      责任编辑:吴梦云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