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互联网周刊》主编
女性正在通过她们的行为,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男人和女人共同的思想特质。
1)互联网的情感化思维
工业时代,生意场上的规则,是以自利为中心,排斥利他的规则。生意场是干的世界,而非湿的世界。而如今,技术上的互联,激活了情感上的互联,所以各种社交网站顺势而生。
而Aileen Lee在《为什么妇女统治互联网》中道出其中的数据:女性成为社交网站的主要用户,她们比男性在上面多花了30%的时间,而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者55%是女性。女性占领了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生意场。
2)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思维
中心化是一切机械系统的特征,而去中心化是一切生命系统的特征。女性与去中心化的真正联系,在于她们长期被排斥在男性主导的机械系统活动之外,而与生儿育女等生命系统活动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但是互联网的组织(例如阿里巴巴),不再是卓别林《摩登时代》中那种中央控制的机械系统,而更像女性主义倡导的自组织、自协调、去中心、流动而开放的生态系统。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无疑正向社会生态系统的方向发展,因此产生出更多的节点之间自组织、自协调的特性。(摘选自网络,有删改)
从这一角度而言,女性创业者更符合这个时代。
黄严 隐居品牌创始人
作为一个女性创业者,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如果女性在自我认知上能够真正觉醒,愿意去尝试和挑战的话,创业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014 年,依靠自主创业跻身胡润百富榜的中国女富豪多达 19 位,名列世界第一。中国创业的女富豪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第一,中国女性被“残忍”地激发出了相当大的潜力;第二,中国给予女性的机会相对较多。
建国后,中国女性逐渐被要求一边照顾家庭,一边还要去上班,成为养家糊口的一份子。像我们妈妈那一代的女性,尤其是会计师、医生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她们其实都是通过极大地压榨自己私人的时间和精力,来高效完成家庭和事业的兼顾。在西方欧美国家,甚至是日本,虽然他们的产业发展比我们先进,但是她们的女性并没有这样被“超高要求”。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中国女性的资质和其他地区的女性差不多,但是中国原本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被“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思潮击退许多。从这个角度而言,西方国家虽然非常注重男女平等,但是他们能够真正给予女性的机会还真的不如中国那么多。
就男女创业者差异,我认为我们更能屈能伸,更愿意“积跬步以致千里”,不会因为是小事就不去做,因为是小钱就不去挣。我们更注重里子而非面子,这样基础打得就比较扎实,在某些行业就更容易突围。
有些项目适合男性创业,有些适合女性创业,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常识,这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拥有着这样的机会。
但是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对于那些愿意更多地去认识自己、去发展自己的女性而言,这是一个既宽容又严格,但是亦更有希望的时代。
龚瀛琦 “清单”联合创始人
父母希望女儿选择安稳职业,大多数都是出于希望她不要太辛苦。但在他们年轻的那个年代,并不曾面临如此多的工作选择。这个时代是快节奏的、极富变化的,我觉得女性能够主动去选择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坏事。只要对自己的选择甘之如饴,能够从中汲取到让自己强大的养料,以抵御外界的瞬息万变。
其次,关于男女性格在创业上的差异,其实我更乐意归于“产品型人格”和“市场型人格”。产品型人格的人能够执着地去钻研和梳理产品逻辑框架,一旦决意就很难动摇,富有判断力和决策力;而市场型人格的人则善于交流沟通,发现细节,不断调试自己的位置来适应服从整体。通常男性中具有“产品型”人格的比例要高于“市场型”人格,也更适合成为leader,但一个健全的创业团队必然需要各种人才的互补。
所以,回到创业的起点,还是要先确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清晰地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林贤辉 教师招聘网产品总监
对于女性创业,年龄是不可避免被讨论的一个因素。因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对你的期待不一样。有一个投资者说,女性创业要不在30岁前,要不在40岁后。而这十年就是女性不可避免的生育所造成的年龄断层。
以正常的人生阶段来说,女性如果在30岁前创业,社会对她是宽容的,她可以犯错,一贫如洗都没关系,因为社会本对她就没有太高的物质期待。但同时,在越年轻的时候创业,失败的机率相对越大。
在40岁后,女性已经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家庭,并且伴随年岁一同积累的还有阅历和资源,在财富上也能支持她几年没收入的生活。所以这时候创业,她成功的概率要大一些。但是创业毕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她需要承担的心理负担甚至更重于年轻时。
所以,我觉得如果女性决意要创业,还是趁早的好,试错成本小。而创业不管有没有成功,都能经历很多,这对于一个决定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