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创业是因为不懂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我国出台的帮扶大学生创业政策不可谓不多,但涉及部门较多,较为分散,很难形成合力。
即使在“黄金时代”,仍有改革红利待释放。记者从多家创业企业了解到,在申请补贴、基金、贷款、税收优惠时,仍常常被拒之门外。
创业企业快宝网络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申请一项创新基金时,要求有核心技术、收入甚至盈利。但对于互联网创业企业来说,这样的标准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互联网企业更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创业企业的融资问题不能靠银行,需要鼓励市场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扶持方式。
一家节能科技企业创始人告诉记者,自己在刚刚创业的时候,靠着计划书和技术,就拿到了初期投资10万元,3年房租也能减半。但对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来说,现在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人还是过于稀缺。
记者采访还发现,很多人不愿创业或者创业失败,是因为不懂创业,我国创业生态仍需完善。
虽然对科技企业颇感兴趣,但北极光投资创始人邓峰仍感慨地说,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项目基本“没法投”。很多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很高,但是他们的企业家素质不过关。
业内人士指出,关于创立企业、摸索商业模式、获得第一笔盈利等问题,其实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在美国,创业培训已经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还非常匮乏。很多创业者虽然雄心勃勃,但也免不了走弯路。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表示,在我国,如果大学教授支持学生创业,或带着学生创业,即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了生产力,也会因此被说成是“不务正业”。“这种‘学术顶天’而非‘创业先导’的观念应有所转变。”
创业空间还很大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表示,从数据上分析,我国的创业空间相当大。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个至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个至30个,而我国仅有11.66个。
记者采访很多创业者发现,创业者在市场上遇到困难时,都希望能从政府寻求帮助。多位投资人士认为,一些创业者需要转变观念,因为创业本就困难,想要创业成功还得盯紧市场,而不能指望市长。
赛富亚洲首席合伙人阎焱说,任何一个行业、包括日落西山的纺织行业都有机会。但是创业者能否成功,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不仅要看外部条件,更要看创业者自身条件,想清楚自己擅长什么、懂什么,而不必随大流。
陈宇等专家认为,政策措施出台后,关键是要让其真正落地并发挥最大效果,着重提升就业服务的效率。同时,还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介绍,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放在首位,狠抓政策落实,加强分类指导,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同时,深入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