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百年哈雷:如何让几代人都成为死忠粉丝?

依靠HOG度过“更年期”

时光荏苒,进入1980年代,当年的飞车党都已老去,哈雷也需要更多的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加入,它怎么办?这时,随着汽车工业大发展和更多娱乐方式的勃兴,哈雷似乎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更年期”。哈雷如何才能面对社会环境的如此巨大的变革?

它想起了“会员俱乐部”这种方式,这就是HOG诞生的背景。

值得称道的是,哈雷俱乐部的组织者从最开始起,就决心不仅仅是建立一个会员交流互动社区,而是决定建立一个“文化聚合体”——不是仅仅通过哈雷文化去吸引粉丝,而是要赞助、激发粉丝一起互动,发动意旨明确、特征鲜明、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自然,这些活动也要借助社会事件的威力。

今天,所有熟悉哈雷的人都明白,正是1983年哈雷成立车友会HOG和1987年5月老兵节HOG组织的“滚雷行动”大游行,使哈雷在商业拓展和文化渲染上并行不悖。尤其是大游行活动,发展至今,规模越搞越大,在“9 11”之后,它甚至演变成了美国爱国主义大阅兵。

第20届“滚雷行动”大游行中,共有10万辆哈雷摩托车大游行,组成星条旗的海洋。响彻云霄的引擎声中,车手们无论男女,一律黑皮衣,牛仔裤,扎着大花头巾,一脸以身为美国人而自豪的嚣张。

更有趣的是,在这个队伍中,既可能出现反对当下政策的一派,也可能出现支持总统的一派,哈雷在其间毫发无损、左右逢源。因为两边都信奉着一个早已似是而非的概念——“自由”,这可是哈雷文化量重要的一道光环。

因为信奉自由,所以哈雷骑士在黑皮衣里穿上一件切·格瓦拉头像的汗衫,是最恰如其分,也颇为常见的装束。《纽约时报》上,记者在哈瓦那采访得知,格瓦拉的幼子居然也是一个哈雷车迷。

这些HOG的积极措施都在防止哈雷“变老”。甚至到今天,在各种哈雷庆典会场,人们开始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车手——尽管为了驾驭大体量哈雷,这群女性顾客的块头也不小,而且风吹日晒让她们满脸褶子,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她们同样抱有对独立、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王菲爱上的,可能是哈雷的他

刚刚经历轰动式离婚的李亚鹏,就是HOG的一员。这位略显拘谨、收敛的明星,并非HOG的核心群体,但却是哈雷和HOG的标准目标群体。为什么这么说?

李亚鹏实际上很早就爱上摩托,这是缘于周润发主演的那部影片——《阿朗的故事》。片中所表现的那种“摩托车骑士”的精神令他非常向往:“那是一种对梦想和自由的执着追求。”年少的他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而后来的访谈显示,哈雷机车对李亚鹏而言,应该更像是一种精神图腾,是一种能让他在短暂时间内逃离正统、释放情感的寄托载体。

“哈雷机车代表着一种无拘无束、独来独往的形象,一种追求真正自由的精神和勇气。这种哈雷精神对充满压力的演艺事业有深刻的辅助作用。”因此,李亚鹏曾说:感觉开哈雷是一种“令自己完全放松和释放自己的方式”。

灵性、自由的王菲所喜欢的,可能也就是这一刻的李亚鹏。

【如何让一个传统品牌通过粉丝团得到新生?】

1、放下自己,相信顾客

传统品牌领导者经常谈到“口碑”,但他们最不信的,却恰恰是顾客能帮自己创造大规模的推广和大规模的销售。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给顾客可以帮自己主动传播的内容和素材。

更核心的是,他们不认为顾客在市场中占有主动性,也不相信基于人文和情感的交流,能激发顾客“自发创造推广内容”的能量。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

2、寻找人、产品和文化的融汇点

我们见过太多的“文化营销”,但如果不是落实到与个人生命体验、族群文化精神对接的层面,都只能是放空炮,达不到人的心坎上。

无论多么传统或者多么偏僻的行业,都可以寻找到真正的人文感动点。这些感动点,必然处于人、产品和文化的融汇点上。你可以不像哈雷机车那样,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标志,但却可以聚焦细分领域,制造或应用各式各样的亚文化分支。

粉丝,不会为商业疯狂,但却会为人文买单。

3、组织,组织,再组织

当你痛斥人们精神的空虚和心灵的孤独,就已经表明他们需要精神的填补和心灵的安慰。因此你必须主动去帮助粉丝建设交流、活动的家园。

有时你不需要通过其他渠道建设粉丝团。哈雷车友团各地区分支的主要建设者,是其当地的经销商——分销渠道,在卖货、周转和配送外,其实可以承担更多的品牌文化使命。

上一页 1 1下一页
本文导航
责任编辑:唐伟平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nhaidu.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