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记者 杨文倩 赖志昌 傅心婕通讯员 袁野
核心提示:乡贤文化是千百年来引导、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或缩影。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明被割裂,出现了难以修复的断层,乡村的道德文化体系正在被践踏、沦丧。在福建各个乡村,活跃着一批草根“乡贤”,他们生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公共话语权,日渐成为重构乡村文化的中坚力量。
龙岩连城培田古村落,以村支书为首的三位乡贤带领村民收集散落的族谱,走访上百位老人,汇集培田历史、人文及建筑资料,全力普查培田文物遗存、旌表、牌匾散落点……让培田的文化与故事和这座古村落一样至今保存完好。在浦城富岭上桥村,乡贤孝文化已蔚然成风,村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贤孝文化的传统美德。福建这样的乡贤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泽被故土,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连城培田:保护传统文化
三位老人的坚持
被誉为“客家庄园”、“民间故宫”的培田古村落,地处闽西连城县境内。历史上的培田曾有过十八个书院、私塾和学堂。而村里至今仍完好保存着6处书院、2座跨街牌坊和1条千米古街等明清时期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如此多的书院学堂,以及庞大的教育体系,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可想而知,培田有多少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然而这座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目前却只有1500多人,其中有300多位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留在村里的也都是土生土长,以培田为根的老人们。
2006年,培田因其保存了大片明清建筑,以及蕴藏了丰富的客家文化而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村落,而后吸引了知名专家、新闻媒体,从中央部委到省市领导纷至沓来,逐渐被开发成为福建著名的旅游景点。
“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村里的三位老乡贤的带领,培田就不会是今天这番美丽和平的景象。”村委书记这样告诉我们。追溯培田古村落十六年前开始发展文化旅游开发的时候,这三位乡贤积极主动地为培田古村落文化的开发和保护贡献了自己三十多年的精力,他们就是培田的三位“传奇乡贤”:70年代前村书记吴来星老师、前培田小学校长吴美熙老师和前理事会会长吴有春老师。
“这里的经济跟着旅游发展起来了,但是除古村落之外的文化,那些属于培田本身的文化,似乎被大家遗忘了。”吴来星老人家这样说道。为了让属于培田的文化与故事和这座古村落一样被正确且完整的传递下去,三位老人家就联合一众乡贤们,一起查阅县志、乡志,收集散落村民手中的族谱,走访上百位老人,汇集培田历史、人文及建筑资料,更全力普查培田文物遗存、旌表、牌匾散落点并一一登记。
为此,三老走遍了全村房舍角落,钻遍村内外所有能进入的涵洞、下水道。这其中最大收获是:找回两个古代牌坊、一对旌表的近百构件,在培田村头、村尾重新竖立“恩荣”、“圣旨”两座牌坊,恢复培田耕读文明,崇文尚武,乐善好施的地理坐标。其中,吴有春老师还为了修缮文革期间差点被毁掉的《吴氏族谱》,坚持一笔一划亲自抄写,这一翻修就是40多万字,用他的话说“这是为后人留鉴,也是为自己积德。”这本族谱将成为培田800多年历史的重要考证。
在保存培田文化的同时,三老对家乡的旅游保护开发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吴美熙老师向管理中心提供了28篇资料,十余份对保护开发的构想,几万字培田村历史风貌介绍,与乡干部杨海滨一起编写培田村旅游线路和景区简介,为推广宣传折页提供了大量基本素材。吴来星老师则与几位乡贤共同赶编了《客家庄园》一书,撰写了十多篇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三老所整理成稿的珍贵资料,现在已成为了国家建筑研究院等专家学者、清华北大等各大院校的重要研究资料,并成为各大媒体、各国游客来培田古村落的重要解说词。培田古村落的村民告诉我们,“那些属于我们的文化,在三老的寻找下又活了起来,真的很感谢他们,乡贤的定义我们不懂,但是像他们三位老人家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浦城富岭:重塑孝文化
两个乡贤理事会的努力
“百事孝在先,百善孝为首”。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自生活,影响了代际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机会,缺失精神上以及物质上的孝敬慰藉,如何传承弘扬孝文化的人性道德和良好的习俗风尚成为了农村的一大新难题,而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的各个村落的乡贤,却找到了新时期践行孝文化的好方法。
2016年10月9日,浦城县富岭镇大庄村村委,一群广场舞队挥动着舞姿,一派喜气洋洋,82岁黄莲贵老人照例接过一个大红包,老人家有些激动:“这都是我的福气。”这是大庄村给村里176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500元慰问金,庆祝重阳佳节的场景。
老人的“福气”得益于村里在外乡贤们的返乡“行孝”。2015年,在外创业的乡贤们成立了大庄村乡贤理事会,设立“大庄乡贤基金”,在外乡贤捐出善款,以基金的形式存入账户,产生收益用于村里的老人公益事业。
“在外乡贤富裕了,他们没有忘记家乡留守的老人们。”大庄村村主任杨云东介绍,乡贤的义举动也感召全村,村民自发你一千,我两千元的捐款,老人公益资金的规模逐渐壮大。目前,基金会资金达150多万元,全村共400多人参与。为了方便管理,他们还建立“大庄村乡贤理事会微信群”,每月1日将基金使用明细在群公示。
与大庄村相邻的上桥村,全村一千多人口,超三分一外出经商、打工,在沪企业家叶樟荣虽然常年在外,却有着很深的故土情结。2005年,叶樟荣每年捐助村里3000元,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慰问金,一做就是近十年。
在上桥村村委,一座崭新的老人活动中心内,有宽敞的戏台,麻将馆,棋牌室等一应俱全,平日里,村里的老人总喜欢聚在这里,这座占地166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总投资120万元。老年活动中心的建造,除了叶樟荣和张方荣两兄弟出资捐献的50万元,在外经商、打工乡贤100多万元、200多万不等出钱出力。
“一个人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村支书叶兴隆介绍,彼时的叶樟荣深感一人捐资乏力,盼望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在外做生意有好,有坏,捐资断断续续很难持续。”2011年12月,叶樟荣带头倡导成立“上桥村老年基金会”,选举了会长、副会长,以及由18人成员组成的理事会,内设监事会,在外乡贤纷纷响应捐资。如今,“上桥老年基金会”捐款参与人数达七八十人,募集资金达70多万元。每年产生的利息有近10万元,全部无偿用于老年人事业。源源不断造血,反哺家乡事业。叶兴隆感叹的是,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不仅仅是老人得到实惠、补助那样简单,而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形成尊老、敬老的风气,践行孝道的同时,传递的是乡贤反哺家乡的精神。
据悉,因为有了这种“孝”的信念,上桥村个个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例家庭纠纷,甚至在高离婚率的现代社会,上桥村近十年只有一起离婚事件,该村也被南平市司法局、民政局授予“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被浦城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