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的数据显示,1-6月份,地方国有企业累计负债同比增长17.9%,中央企业的负债水平同比增长仅为8.8%。
“地方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70%以上,有的接近于85-90%,甚至也有已经接近100%了,就是说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资不抵债了。”财政部财科所国有资本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表示。
对于负债产生的原因,文宗瑜认为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过去几年的“指挥棒”就是做大做强,这使央企和地方国企得不断的兼并收购,由此产生一些负债,此外国有企业还需要承担一些行政导向性的经营,这样也加大了债务负担。
不过,地方国资委的官员更愿意将这两年债务急剧攀升的原因归结到地方政府身上。
上述地方国资委官员表示,2010年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开始整顿,随之而来的是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约束,以往地方政府的两大法宝,“土地”和“融资平台”都被迫“收缴”,造成很多政府公共项目开始被资金锁喉。
“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将目光放在了一些效益较好的地方国有企业上。通常的做法是将一些地方国有企业的优质资产整合入一家平台,通过发企业债的形式来解决政府的融资需求,这正成为过去两年一些地市、县级融资的新选择。”他说。
债务负担的上升随即带来企业财务成本的持续增加,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1-6月,地方国有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2.3%,这一数字也处于历史高位。
上述地方国资委官员预计,未来特别是下半年,全国范围内,地方国企的经营效益不容乐观,2013年的国企财务数据可能比上半年的数据可能更会难看。“再者,地方国企转方式调结构的挑战和压力也比中央企业更大,未来1-2年内国企经营效益可能进一步下降。”他说。
“僵尸”国企
负债越来越高的地方国企发现,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他们下一步发展的一个关键瓶颈。“各个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还在大步推进,后续项目的配套资金如何保证。”湖北省国资委在总结上半年湖北省出资企业经济运行表现时就特别提出上述担忧。
在近期结束的海口市国资委举行的2013年上半年经营形势分析会上,海口市国资委也指出,海南港航控股需投入巨额港口建设资金,在其他方面的投资呈现资金紧缺的局面,虽然成功签订BT协议,但后续资金压力仍然很大;公交集团由于政府补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公交行业收不抵支,固定投资巨大,导致现金流严重不足;城投公司面临未开发土地清查收回的风险,同时保障房项目沉淀资金较大。资金问题成为市属国企发展的瓶颈问题。“其实近两年地方政府通过国企的举债,已经透支了企业本身的融资能力,经济一下滑,对国有企业本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开始显现。”上述地方国资委官员表示。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地方国企将面临的不仅仅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问题,越来越多的“僵尸”国企或将开始出现。“僵尸”国企是指那些没有办法继续经营,但是又不能破产的企业。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滨近期多次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企业快速增长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应允许更多的企业有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该违约的就违约,该关闭的就关闭。
不过,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却不容易,更何况举债主体的企业都还是扣着“国有”二字的企业。“按《破产法》,一些地方国有企业已资不抵债,应该进入到破产程序,但是地方政府不会让它轻易破产的。”文宗瑜说。“一方面是如果破产,银行债务要被追究责任,所以银行方面依然是借新还旧或者延长贷款期限;第二,这将涉及到地方的GDP,也会影响到职工的安置,毕竟地方国有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载体。而且目前地方国企还涉及到很多三角债,相互担保,甚至还给一些民营企业担保,一个企业破产,会有一些连锁效应。”“如果出现大量的‘僵尸’企业,不仅会对整个产能过剩行业调整的进展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影响金融体系下一步改革,要特别警惕这类国企的出现。”上述地方国资委官员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