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商所已向参会代表下发了初步拟定的合约设计方案,合约规则设计已经进入核心环节。大商所农业品事业部副总监李强介绍,大商所纱线期货合约初定以普梳32支和40支棉纱为交易标的。郑商所也将于近日公布合约细则。
中纺联会长王天凯认为,对于期货市场,联合会更关心的是企业的态度及期货市场风险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在这方面,大商所较高的风险防控水平和能力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与会者认为,王天凯的讲话也代表了部分企业的倾向性,只是出于其他考虑,部分企业不愿将名字写在参会名单中。
记者采访的部分相关企业认为,两家期交所在开发棉纱期货上各有优势。涉棉企业对郑商所的制度规则、交割仓库等已熟悉,从区位上看,郑商所地处的河南与江苏、山东共为全国三大棉花主产省,且毗邻主要消费地,这有助于其在棉纱期货的前期推出、后期管理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但企业的一个普遍心愿是,棉纱期货上市后交易所能严防过度投机,确保期现价格接轨,这样企业才能积极和有效参与。在这方面,大商所的姿态似更谦虚诚恳。
大商所朱丽红副总经理表示,棉纱期货开发将充分考虑产业需求,方便产业客户参与,形成以产业客户为主导的定价模式。2004年6月1日,棉花期货在郑商所上市交易。2008年5月,中国棉花协会向国务院上书,反映受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纺织企业经营困难。到了2012年6月,中纺联新闻发言人孙淮滨直言,因为国内棉花价格高出国际一大截,导致去年1~4月我国棉质产品出口全面负增长。中纺联因此希望能够在政策层面获得支持,尽快缩小国内外棉花价差。棉花期货的功能之一就是价格发现,2011年9月以来,国际市场棉花价格震荡下跌,国内外价差从每吨1000元扩大到去年6月的5000多元,部分企业对棉花期货评价不一。江苏省常熟市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归无忌告诉经济观察报,由于成本上涨等因素当地最大的棉纺企业已倒闭。
2012年上半年,部分地区纺织企业每生产1吨纯棉纱亏损2000元,105家骨干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2.1%,近两年随着国家收储政策的实行,棉纱价格与棉花价格脱节,棉纱企业缺少避险渠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