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股基仓位下限拟上调到80% 择股不择时 风险增大(3)

      放弃择时?

      对于证监会可能出台的这一新规,一位年轻的股票型基金经理有些失落,“大不了以后我去做混合型基金好了”。在他看来,股票型基金没了仓位调整空间等于让他放弃择时,也就是放弃了一种主动管理的工具。最近两年他管理基金的业绩表现不错,除了选股,择时也功不可没。

      如果上述规定成行,股票型基金需召开持有人大会修改契约,这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理性看,一定程度上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人选择基金选择的即是基金经理,如果都如上述这位基金经理对择时的坚持,一些股票型基金将继续此前的操作模式转型为混合型基金

      根据证监会的新分类,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的,为债券型基金;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的,为股票型基金;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为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并且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的比例不符合前两者规定的,为混合型基金。

      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是靠精选个股长期创造正回报,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则是要把握股市、债市的平衡,通过合理的仓位控制,再加上选股来追求业绩的稳定,相对而言,混合型基金尤其对基金经理自上而下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依赖更高。

      人们听到的更多是巴菲特这样通过长期投资胜出的股神故事。与选股相比,在投资中,择时的难度历来更大,混合型基金的操作难度更大也是公认的。同花顺iFinD数据的选股能力和选时能力指标显示,有48.5%的普通股票型基金选时能力指标为负值,选股能力指标的情况的确要好很多,22%为负值。

      但是不可否认,在A股市场,存在少数优秀的基金经理通过大类资产配置获取超额收益。证监会语下“频繁大幅调整仓位容易造成追涨杀跌”似有“误打”混合型基金的意思。

      而在中国做基金,真的可以放弃择时吗?可能适应这一“参照国际惯例”吗?

      原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在他的《基金长青》一书中也专门比较了国内外基金市场的不同。在他看来,西方共同基金提倡基金经理不作择时、充分投资,有其自身的背景。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发达市场,尤其是美国股市在“二战”后持续数十年上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20年大牛市,带来了股票投资的赚钱效应,以至于“长期投资股市会获得约8%的年化收益率”成为美国资产管理行业默认的公理。

      其次,当投资者较为成熟时,有能力择时、自己或依靠理财顾问进行资产配置,基金经理可以只负责将投资者配置过来的资金专注于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

      而海外提出基金经理不进行择时的同时,以业绩比较基准作为最主要的业绩考核指标。因为西方发达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强,较难通过主动偏离来战胜基准,实际上,成熟市场超过一半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难以战胜基准。

      而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业绩基准并不被重视,即使大多数基金经理长期跑赢了基准也并不一定就受到认可。中国的基金投资者与发达国家比远没有那么成熟,或者说“投资观念”不甚相同。“基金就是专家理财”的观念才刚刚起步,需要付费的销售服务、投资顾问在中国一直发展缓慢。

      许多投资人对共同基金的要求还是“市场上涨时多赚些钱,下跌时别亏损”,否则基金就要遭遇“用脚投票”。将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同时考核,这对基金经理的操作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既然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中,要获取并珍惜投资人的信任,在范勇宏看来,能够在国内胜出的优秀基金的业绩要求有三个目标:获取绝对收益是根本、超越基准是目标,战胜同业是挑战。他多次提及“灵活投资”以及“关注择时”等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创造最高回报纪录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就是一只兼具择时与选股投资手段的混合型基金。

      没有持之以恒的投资者教育、正确的销售导向,不能引导投资人从追求相对排名向绝对收益理念转型,国内投资人对于那些单纯提高了最低仓位的股票型基金或许还要真正认识一段时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陈川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