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中国成日元贬值最大输家?“中国制造”不便宜了(2)

      日本出口商终于等到 20年来最具竞争力的时刻

      现在改变游戏规则的是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创15年来的新高点。马克特菲尔德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沙乌尔在一份给客户的报告中说,在美元对日元汇率飙升的同时,美元兑人民币价格也跌至19年来的低点。他说,这意味着,中国货币兑日元相对而言要昂贵得多。这可能会极大地改变两国出口部门的竞争起点,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出口领域胜日本一筹。他说:“这一汇率的双重改变对于日元对人民币相对汇率正在产生极大的影响。”

      过去,中国政府密切掌控人民币走势,而紧张市场情绪推高了日元作为避险工具的价值。现在的情况发生了逆转。为回应来自美国的压力以及国内对中国经济转向消费型模式的需求,北京近年来刻意允许人民币升值,并将人民币更多地向市场力量开放。此时适逢日本银行侵略性的债券购买计划,该计划使得日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出现螺旋式下降。

      沙乌尔在报告中指出:“日本出口商与中国同行相比,现在是近20年来最具竞争力的时刻。”他还说,对于出口导向型行业已面临压力的中国来说,现在的时机不能再糟了。尽管近期中国贸易数据尚未超出预期,4月份出口同比跃升14.7%,但分析师说,由于出口商可能通过高报货品计价来进行人民币投机买卖,因此贸易环境可能并不那么乐观。

      这是近几十年来日本首次有可能在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中拔得头筹,此前中国一直在这一市场占主导地位。

      偏爱转口贸易:融资杠杆5倍~10倍

      人民币对日元19%的升值幅度,令日元热钱不愿错过这场套汇盛宴。“要不是外管局出台措施打击虚假贸易背景的热钱流入行为,套取人民币对日元利差汇差的资金还会更多。”一位私下做着打通海外资金入境买卖的保税区贸易公司负责人透露。他所说的外管局措施,即5月初出台的《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但这并不影响日元热钱的套汇热情。5月中旬以来,他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手握巨额日元的境外机构咨询电话,询问如何让日元流入中国结汇。

      人民币兑日元升值幅度达到19%,令手持日元的海外机构看到人民币对日元之间的高额汇兑收益。这位负责人透露,当前日元热钱进入内地的主要方式,仍是制造“贸易背景”,将日元资金兑换成人民币。但考虑到外管出台措施打击虚假贸易背景的热钱流入,升值后的人民币将不再通过“直接对外贸易”出境兑换成日元,而是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转道“中国内地—香港”贸易环节,将资金运到香港,转化成离岸人民币,最后兑换为日元。

      他透露,之所以转道香港,除了规避外管局的监管,还有赚取离岸人民币对应境内人民币的汇价收益。目前,前者比后者汇价高出0.6%~0.7%。“人民币对日元的升值收益,仍是日元套利资金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他称,由于日本持续扩张货币量化宽松规模,今年以来人民币对日元月均升值幅度接近3%。此外,当前日元融资成本比美元贷款利率低0.5%~1%,套利机构借入日元的综合投资回报更高。“但日元套利资金对融资成本的敏感度极高,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撤离。”他透露,上周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跳涨至1%,一批日元套利机构担心日元融资成本水涨船高,曾迅速撤走人民币套汇资金。他们通常会选择转口贸易,即用日元在境外购买一定量铜镍,运往国内保税区做成标准仓单,先以国内关联公司的名义向国内银行申请一定期限的仓单抵押人民币贷款,以此赚取人民币对日元升值收益。

      究其原因,是这些日元套利机构的融资杠杆高达5倍~10倍,融资成本、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与铜镍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小幅波动,都可能令他们浮亏。而转口贸易能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撤离套汇资金。上述负责人透露,5月以来,他经手的日元热钱总额超过300万美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陈川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