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二:行业将会趋于理性。
2014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激情澎湃”,不论是媒体、投资人、创业者,还是科技巨头,对于可穿戴设备都显的比较亢奋。但从整个2014年来看,整个关注度有所波动,也就是说上半年对于可穿戴设备产业持乐观态度的比例大于下半年。最直观的可以通过两个维度的表现观察可以发现:一是媒体,二是投资人。在下半年都开始趋于平稳。
而2015年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大趋势在我看来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理性”。不论是投资人的鞭策,还是创业者的成熟、冷静,都会让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性化。而从市场的大环境来看,可穿戴设备依然会延续2014年的火爆,资本市场也依然会看好可穿戴设备行业。但对于创业者而言,资本关注与理性之间的关系需要把持到位,否则容易让自身的创业陷入被动。
当然理性并不局限于资本与媒体。从技术层面来看,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将会朝着垂直、专业的方向发展。不论是传感器、芯片等不仅会推出专属可穿戴设备的方案,并且会针对于可穿戴产品细分市场推出针对性的方案,比如智能腕表类、眼镜类、衣服类、医疗类等,将会推动可穿戴终端产品的技术性能不断提升。同时,一些技术将会超越摩尔定律进行跨界组合创新,如我在《跨界融合让传感器发展超越摩尔定律》一文中所写,关于传感器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一定是跨界融合,不仅与芯片融合,而且一定会与人工智能融合。
从产品层面来看,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往两个极端路径发展。一条是聚焦细分市场,用聚焦思维方式聚焦用户、聚焦功能,推出极致、简单、精准的产品;另外一条是继续在理想国中与国外巨头比拼技术,或者是模仿再创新。但在商业化路径中,显然第一条路径相对会走的更容易。不论选择哪条路径,对于可穿戴产业的培育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市场角度来看,一方面随着针对于细分人群可穿戴设备的推出与应用,尤其是可穿戴医疗产品的发展,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将由模糊转向清晰。另外一方面在经历了2013、2014年的探索,以及产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之后,从用户层面有了更为广泛的认知,从产业层面积累了经验。其三,可穿戴设备将从科幻片走入大众的视野,大众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较2014年将获得显著提高,并且会更为理性、包容的看待可穿戴设备。
趋势三:硬件碎片化进一步加剧。
尽管谷歌、苹果等都纷纷为可穿戴设备推出了系统平台,行业内对于可穿戴设备基于系统平台的生态圈发展模式也普遍形成共识。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是否会进入系统平台应用年,这或许是业内外关注并讨论的话题。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在硬件方面随着产业应用的延伸、扩展,以及垂直、细分市场的挖掘,产品品类将会较2014年有更大幅度的扩充。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将不再局限于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服饰、鞋子、眼镜、远程医疗、金融支付,以及与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物联网等领域打通的可穿戴应用产品将会不断出现并分化。而随着产品品类的扩充,在缺乏系统平台的统一的环境下,随之而来的就是硬件碎片化情况的加剧。
随着2015年硬件碎片化的进一步扩散,至少将从两个层面推动系统平台的应用。一是不同厂商之间的硬件、软件标准不统一,而不断分化、延伸的可穿戴设备会给用户带来困扰。也就是说,当用户选择不同厂商不同产品时,由于应用系统的差异化将给用户的硬件应用管理工作增加烦恼;另外一方面是日益增加的硬件碎片化将导致采集的数据也将呈现碎片化,这对于依托将人体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的可穿戴设备而言,无疑影响了其价值最大化。并且在2015年随着智能硬件碎片化的加剧,对于这方面困扰的讨论将会成为一个焦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