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网民而言,“免费”从来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从社交网站到杀毒软件,中国网民习惯于使用来自各个网络公司的免费服务;从上市公司到初创企业,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习惯于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免费”从一种竞争手段被拔高到了和“互联网思维”相同的企业战略的高度。不可否认,免费的产品深入地变革了中国的互联网商业,也方便了广大中国网民的网络生活。但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而言,长期的“免费”策略,似乎正在构成一个囚笼,而中国的网络公司则正在变成这个“免费”囚笼中的囚徒。
“免费”作为一种竞争手段,出现在市场生活中的例子并不少见,像是超市开业时赠送的免费商品,又或者饭店开业前举办的免费试吃活动,都是十分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些“免费”的活动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而且举办这样活动的商家往往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新手。然而,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免费却是一种主流。绝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免费提供给用户的。从最基本的邮件服务到正版的视频网站,中国的用户几乎可以不花一分钱就享受到国外用户每月需要支付数十美元才能获得的服务。
在中国,互联网商业一直被人们寄予厚望,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商业将是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唯一机会,而“免费”也一直被认为是最契合中国互联网基因与中国国情的一种经营策略,但是,“免费”真的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策略吗?我不这么认为。腾讯坐拥十亿用户,其种类繁多的附加服务与极高的用户黏性都足以保证其拥有丰厚稳定的现金收入;百度作为互联网的超级入口,拥有巨大的流量,仅广告业务一项就可以让它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对于一些难以积累忠实用户,或者用户活跃度不高的行业而言,“免费”就显得不那么明智了。
现阶段,免费只是对个别企业有利,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往往并不划算。很多时候,许多企业的“免费”并不是为了主动出击,而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手段。例如,由于360率先在杀毒软件领域开启了免费的经营模式,中国的其他杀毒软件商也不得不仓皇跟牌。对于360而言,“免费”无疑是其制胜的策略;但对于其他杀毒软件公司而言,“免费”就只是被动的防御了。在中国,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见了成功者“红袍加身”的辉煌时刻,而对其王座下的骷髅视而不见。杀毒软件行业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产业,病毒库的升级,过滤算法的改良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而“免费”所带来的收入的不稳定性必然会打破这种生态的平衡。
免费的软件服务往往不能构建持续稳定的用户生态。当更换软件服务的代价过分低廉时,用户的忠诚度就很难得到保证。从几年前“3Q大战”到周鸿祎近日宣布要开发“百度专杀工具”,360往往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许多业内人士都指责360的报复超出了必要。但这恰恰暴露了360内心的隐忧——面对同样拥有大量用户的其他互联网巨头,360的优势并不明显,极有可能被腾讯、百度这样的“外行”抄了老底。
免费的软件服务,为了创造价值往往难以兼顾用户体验。与过去的收费杀毒软件默默地在后台运行不同,现在的安全软件往往被设计得过分“活跃”,时不时就蹦出弹窗来刷高自己的存在感。大量必要或不必要的功能被添加进来,许多甚至与安全毫不相关。这样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但过多的功能项往往又拖慢了电脑的运行速度。此外,安全软件过度捆绑其他软件的行为也招致了用户的不满,而为了防止用户卸载,许多杀毒软件甚至加入了其本应打击的顽固垃圾软件的行列。
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一书中提到,互联网时代,“免费”策略的核心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成本。然而,在中国,众多提供免费服务的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成本却在逐年攀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如果“免费”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魔力,类似Linux、Arduino这样基于个人贡献的完美开源项目早就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了,哪里还会有微软与英特尔这样“不免费”的公司存在呢?
“免费”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美好,过分地追求“免费”正在成为阻碍中国互联网公司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与年轻初创公司难以跨越的门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