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生态链中,创业公司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与国外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创业公司潮涌并不断传出巨额融资、并购案例相比,国内这方面还处于蓄势阶段。
其中,成立于2012年的UCloud,算是国内较为成功的创业型云计算公司之一。目前,UCloud已拥有1000多家企业客户,并以每个月环比增长20%的速度发展。它在BAT之外,以垂直领域为切入口,专注创业企业用户,在巨头笼罩的市场中逐步成长。
“云计算和大数据如同一个人的左膀右臂。”UCloud创始人、CEO季昕华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两者相辅相成能够迅速帮助企业展开大数据业务,越来越多的应用实例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深刻的技术与商业变革。
事实上,与大数据同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莫过于云计算。再看BAT三大巨头的组织架构,大数据和云计算均隶属于云部门。季昕华称,云平台对于资源的分配、利用、迅速扩容等功能可以大大满足企业用户对于大数据业务的迫切需求。
今年,UCloud已在云计算业务基础上推出大数据分析平台。季昕华表示,之前,大数据停留在概念层面,说的多,落地少;目前大的互联网公司基本实现了落地,但对于一些创业型公司,无论在技术还是人才方面,还难以实现,因此UCloud推出大数据平台,让创业企业也能实现大数据运用。
不同于BAT的大数据业务模式,UCloud有其自己的商业逻辑。
以游戏切入
《21世纪》:在云计算领域,目前国内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格局?
季昕华:目前这个市场刚刚开始,去年的市场规模也仅10亿元左右;但增长速度特别快,我们每个月环比增长已达到20%。当然,竞争也很激烈,巨头特别多,创业公司相对很少。
《21世纪》:你为什么选择云计算这个领域创业?UCloud又如何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突围?
季昕华:行业不成熟,所以还有机会。而且,我们本身在云计算方面有积累,我个人之前负责过盛大云的业务,有研发和运营的经验。
在以巨头玩家为主的市场中,差异化很关键。大公司只是提供一个基础的平台,而UCloud则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定制产品。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对客户的理解和服务,因为我们专注,所以可以对用户的需求针对性研发产品,并且在客户使用前帮助其进行架构优化;使用中为客户提供7×24小时服务;使用后进一步沟通了解其问题和需求。这是大公司不可能提供的服务。
与BAT不同,UCloud只做平台,不涉及内容,保证独立性和安全性,而阿里和腾讯则两方面均有涉及,因此会导致部分电商企业服务器不会放在阿里云上。
另一方面,我们早期在选择客户方面没有大而全,而是以游戏行业切入。
《21世纪》:为什么选择游戏行业切入?游戏公司对于云计算有什么特殊要求?
季昕华:第一,游戏行业爆发性强,如果一款游戏做得好,增长速度会非常快,今天1万个用户,明天可能达到100万,对服务器要求很高;第二,游戏生命周期短,对服务器的弹性要求较高;第三,游戏公司比较小,招聘运维比较难,而国内游戏行业近两年发展很快,资金也比较充裕,比较容易成为云计算用户。
同时,游戏行业还有着自己的特殊需求,包括:1、稳定性要求高。一旦游戏服务器不稳定,导致宕机,影响很大,1分钟宕机可能导致几十万用户流失;2、对磁盘读写速度要求高,游戏要流畅;3、弹性扩展性高,今天1台服务器,明天可能就要100台。对于这些需求,UCloud均进行了定制化的产品设计。
《21世纪》:UCloud现在的客户已经拓展到在线教育、电商、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等非游戏领域,如果每个都要定制,那在一个云平台上如何兼容不同的需求?
季昕华:在一个平台上满足不同行业需求,UCloud采用“搭积木”模式,我们针对性推出各个产品后,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积木”来组合。
左膀右臂说
《21世纪》:传统企业对云计算的接受度如何?
季昕华:互联网企业比较容易接受,而传统企业对互联网不了解,认为不安全,因此我们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我们推出的“混合云”,即物理机+虚拟机。传统企业买了自己的服务器,那么,敏感数据通过物理机实现,归企业自己管理,而非敏感数据可以放到虚拟机上,并且两者处于同一个网络环境中,实现无缝连接。
《21世纪》:你如何看待云计算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
季昕华:大数据和云计算就像一个人的左膀右臂。云计算负责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大数据则是分析和计算,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了存储和计算的能力,大数据帮助云计算做分析,是一个过程。
UCloud发现大部分用户在布置云平台2-3个月后,都会开始使用“大数据机型”开启大数据运用。云计算有几个特性,比如多服务器的可扩展性,可以存储和计算海量数据,能够非常好的支撑大数据的需求,于是企业会基于云平台开始搭建大数据平台。
另一方,由于云平台弹性伸缩特性,使得企业在早期能够顺利开展大数据业务,而并不需要等到投入大量资源之后。云平台对于资源的分配、利用、迅速扩容等功能可以大大的满足更多企业用户对于大数据业务的迫切需求。
云计算将大数据变得更轻,大数据的本质在于全,使用云计算,不管是大体量用户还是小体量用户,都能轻松地运营与大数据相关的业务,扫除了以往需要复杂物理资源才能将平台搭建起来的障碍,大数据业务也不再是“高富帅”企业的专利。
《21世纪》:不少大企业基本实现了大数据的运用,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处于一个什么阶段?
季昕华:其实创业公司很早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比如游戏公司,需要分析其用户的登录、增长情况以及购买行为。但无论从技术还是人才方面,都没有一个适合的平台,来让公司搭建和使用工具做大数据分析。今年UCloud推出大数据移动平台,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解决问题。
但与大公司不同,UCloud只提供数据分析能力,因为我们不知道客户的数据分析逻辑。阿里既做底层系统,又涉及应用层面的大数据分析,而我们只提供基础能力,应用交给一些合作伙伴来做。
《21世纪》:云计算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如何保证大数据的安全?
季昕华:企业担心的问题有几个,比如数据被拿走了,一个是被运营商拿走,另一个是担心数据被泄漏给竞争对手。因此,针对第一个担心,UCloud不做内容;第二个担心,我们通过技术和管理,防止黑客进入,目前与国内外的安全机构合作,帮助用户提升安全。
云和普通IT系统不同,一个平台上是多租户的,要保证不同用户之间隔离,包括网络隔离、数据隔离和系统隔离,比如数据层面的隔离,要保证不能让其他用户看到。
大数据有很多创业机会
《21世纪》:UCloud进军海外市场是比较早的,在开拓过程中,和国内有何不同?
季昕华:概括起来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文化不一样;第二,供应链不同,在国内我们已经熟悉了IDC、服务器等怎么买,而国外则需要对供应商重新做一个选择;第三,用户属性不同,必须在界面、支付渠道等方面做些改变。
《21世纪》: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目前国内和国外的发展情况如何?
季昕华:中国互联网比美国要晚3-5年,云计算和大数据也差不多。在美国,传统企业和政府都在使用,而国内还是比较落后;技术方面,美国也相对成熟。
但大的市场格局方面差不多,国外的主要玩家是微软、Google、亚马逊等巨头,国内也以BAT为主,无论国内国外,创业型公司都比较少。
《21世纪》: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还有哪些创业的机会?
季昕华:云计算方面的创业将会越来越难,当行业格局稳定后,后来者很难加入。因为行业门槛比较高,比如技术门槛,目前国内可以做的人并不多;还有资金门槛,云计算涉及到服务器、机房等,投入很大;运营门槛也很高,找客户,搭建生态;还有一个就是要与巨头直面竞争。
大数据领域则还有很多的创业机会,比如与金融、搜索、视频等行业结合,都可以找到创新的点。
《21世纪》:围绕云计算将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生态?
季昕华:云计算一定要做生态,要和相关领域的企业联合,比如安全监控、域名解析等公司,同时也要做一些孵化项目,为创业公司提供资金,还要与大厂商合作,帮助传统企业转型。
大数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近两年,各地都成立大数据产业联盟,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关系,我们也会参与。比如上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以从中借助资本、技术人才和相关公司,共同搭建出一个生态,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