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媒体刊发了一篇题为《半衰期冲动:互联网周期律的“七年之痒”》的文章,大致的意思就是讲互联网行业泡沫即将来临。文章引用了一些证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在我个人的朋友圈里颇有一些争议。有些人表示很有意思,有些人表示不明觉厉,还有人则完全不认同,认为纯属巫师言论。
我倒是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对“泡沫”这个词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泡沫整体上被当成贬义词使用,但实际的情况是:但凡一个成熟的细分行业,都必须经历泡沫期。几乎没有哪个互联网细分行业,未经泡沫就可以直接进入到成熟模式(当然,泡沫过后不成熟从此夭折,或成为某种大型服务的配套性服务,也是常有的事)。
曾经见到的泡沫,有视频行业的,有电商行业的,团购也经历过泡沫。目前来看,视频行业可以说已经成立,并在慢慢成熟;电商当然是成立的;而团购是否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还不太好说。当下,有些行当正有泡沫之味,比如可穿戴设备、比如大数据。老实讲,科技博客(或者称为科技媒体),在我看来,都有泡沫味。
但泡沫绝不是贬义,泡沫的另外一种理解就是:风口。也就是大家都觉着好,都要来干。创业者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业正在进入泡沫期,应该是值得恭喜的,因为你找到了一个风口。如果自己所从事的细分行业,压根没啥同行,反倒要担忧了。毕竟,这个世界上你不能说你自己是最聪明的,能够发现所有人都不曾发现的一个巨大金矿。
但泡沫过后,死伤遍地。如何度过泡沫期,成为剩者,再进一步成就“剩者为王”?
其实真实的答案只有一条:融资能力。在我看来,很多项目的成功,起决定因素的就这一条。有钱才能办事;没钱,你就不用谈什么用户体验、产品打磨了。
一位朋友正在从事某个创业项目,在那个行当里,有另外一个项目势头比较猛,俨然是行中风向标的感觉。我一直劝我朋友的是,作为创业团队的主心骨,你的主要工作就是融资,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放放,体验不好,产品有瑕疵,都没什么要紧的,但如果融资迟了,将来就是优酷土豆的故事。众所周知的是,优酷最终吃掉了土豆,查一下两者的历轮融资表,不得不说的是,土豆大大落后了。
优土的故事是比较早期的网络项目的故事,近期还有打车项目的故事。滴滴、快的各自背靠大树,狠砸银子,基本上在这个细分市场上,已经很难有第三者的空间。至于易到用车,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径,和它们并不相同。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融资能力是核心要素。有些创业故事说,创始人从来不主动见投资者,闷头去做自己的产品,产品做好了,一切纷至沓来。
真的是这样的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