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到现在,BAT3巨头们战略入股以及并购的消息应接不暇,每一条消息都让我很震撼。从传言腾讯收购大众点评,到今夜特价酒店被京东收购,震撼点不一样。前者的震撼是,以大众点评为代表的大型公司仍旧摆脱不了被巨头收购,后一条则是今夜酒店特价这样“将死公司”能被收购,足见其背后资本方的能量。
巨头们横扫中国互联网各个有利可图的空间,以前是模仿,现在是收购。
一、对于中国创业者是喜是忧?
总体来说是好事,至少中短期退出机制能看到,至少巨头们不是赤裸裸抄袭而是真金白银买,而且创业公司运营不好也可以通过资本圈关系被收购退出。
但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相比美国互联网巨头们太能跨界了,基本想做到对互联网无缝覆盖,这对于有更大理想的创业者来说,也意味着多年呕心沥血经营事业变为为他人做嫁衣。
在这种创业环境下,创业者心态会发生很大变化,既然很难独立杀出来做成事业,倒不如最初设定目标就是被收购退出。
目标变了,创业方向选择、产品模式和融资方向都会发生变化,创业方向选择巨头们可能布局的点,产品模式选择短平快,前期融资尽量选择与巨头有关联的投资方甚至直接选择巨头。江南春曾在某次演讲中说他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二流的人才,所以只能选择做不太会变化的方向做长做久,前端时间刚上市的58同程姚劲波也提倡创业要思考做未来七到十年的事情,这些敲掉专注、持久貌似很有道理,但彼时创业环境跟现在已经完全不同,那时创业公司基本还算跟巨头们在一个发展轨道,现在早被抛出十万八千里了。
所谓“专注”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是个悖论,如果一个项目做到三到四年还没有被收购的价值,专注有什么意义?如果三到四年后被巨头盯上要收购,继续专注又有什么意义?大众点评专注十数年终摆脱不了被收购,搜狗王小川好一顿周旋博弈才算保证独立之身。
二、移动互联网创业更碎片化
近几年发生的创业大都在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多具有碎片化特色,比如在PC端很难想象一个做月经管理的产品能够独立存活,但大姨吗抓住这个需求点做起来了,比如啪啪,抓住移动端图片和语音的交互特色就做起来,这样的点还有很多,因此移动互联网创业会有更多的碎片化机会出现。
但是产品碎片化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产品间整合很难,除非成为超级APP。比如微信,可以在产品内部再形成内生长,不断嵌入新产品。而在PC端可以很方便实现一个平台主体下不断增加新的产品功能,产品之间形成整合和运营互补,规模放大。这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下一个公司旗下会存在多个弱关联甚至无关联的产品,产品独立生长,这需要巨大的运营代价。最典型的是被携程收购的快捷酒店管家,如果拒绝收购独立发展能持续做下去吗?我表示怀疑,连长卖掉这个产品,继续做航班管家、酒店管家,有机会再卖。
一方面巨头们愿意真金白银来收购,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碎片化机会很多,但独立创业很难做大,这种环境下创业人会越来越多,抓住一个热点或需求点就做,做到一定程度卖掉退出改善生活。
因此,在巨头覆盖的创业环境和移动互联网创业特性下,我认为有两类角色将会兴起:
第一个,职业创业人
职业创业人是一类具有丰富初创经验的人,他们善于寻找或识别巨头们还未做或可能布局但用户有需求的点,并主导或参与创业,通过被收购退出获利,然后换另外一个机会再创业,这会成为一个主动行为。
第二个,创业投资人
创业投资人既懂投资,有丰富的投资资源和巨头关系,又懂创业,能参与进来一起创业(不仅仅是投钱)。参与创业需要消耗较多精力,意味着他们同时投资的公司会少,但是回报周期也会短。他们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投资创业公司,然后与公司共同发展,中短期内获利退出,而纯粹投资方将逐渐退到PE阶段。
未来“创业”、“职业”和“投资”三个角色会逐渐跨界和模糊,而上述两类交叉型人才会大量出现。
移动互联网下的中小型公司也开始走向游戏公司模式,即公司将成为孵化平台,旗下研发多款产品,某个产品到一定成熟度,即分拆退出,产品间无强关联,股权和管理模式将按照孵化平台的机制来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