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公司对于相关问题不便作答。”7月30日,当《投资者报》向诺德基金公司发出采访提纲,就该公司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何长达7年都难突破百亿展开提问时,相关人士在电话中委婉拒绝了记者。
对于83家公募基金公司而言,其资产管理规模的大小、在行业中的规模排名无疑都是至为敏感的话题,尤其是百亿规模之下的公司,普遍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更对此讳莫如深。
截至2013年6月30日,究竟有多少家公司位于百亿规模之下?
《投资者报》统计发现,成立满两年但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尚未至100亿元的基金公司共有19家(由于专户和子公司业务不属于公开数据,未纳入统计),他们分别是金鹰、东吴、中欧、东方、新华、汇丰晋信、泰信、华富、信达澳银、天治、益民、诺德、平安大华、财通、金元惠理、浙商、纽银梅隆西部、富安达、方正富邦。
这些公司规模从1亿元至90多亿元不等,成立时间最早可至2002年,他们为何经过数年的历练仍然“长不大”?为何“长不大”往往伴随着高管、投研等核心人员的剧烈变动?对于自身“长不大”的原因,他们有何自我解释?在国内资产管理进入混业经营与竞争的大资管时代,这些本就处于弱势的“长不大”公司,是否还有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错过黄金发展机遇”
通过对这19家公司的采访、调查,《投资者报》记者发现,以2010年7月成立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公司为“新老划断”节点,此前成立的“老”基金公司与纽银梅隆西部之后陆续成立的“60后”基金公司相比,“长不大”的原因略不相同。
记者注意到,在这19家基金公司中,金鹰基金成立时间最早,为2002年12月末,至今,成立已长达11年。Wind资讯数据显示,该公司成立后的4年间,从2003年至2006年,其资产规模均只有几亿元。2007年之后,资产规模缓慢升至两位数,并在2012年一度冲破百亿,达到106.55亿元。但在今年整个公募基金行业资产规模缩水的背景下,该公司再度退守于百亿规模之下。
从金鹰旗下产品数量看,为19家百亿规模基金公司中最多者。根据Wind数据,若将A、B份额以及母基金和子基金份额分开统计,旗下基金多达25只,只是仅4只规模超10亿元,其余多只有几亿元,甚至有不少是不到1亿元的“迷你基金”。
在给《投资者报》的采访回复中,金鹰基金坦言,在基金业2005年—2007年的黄金发展期里,该公司由于股权变动,没有发行新基金。直到2010年年底完成股权变更后,才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自2011年以来,整个基金行业步入了瓶颈期,再想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机遇已难再现。
“错过黄金发展机遇”,是多数成立时间较早的基金公司对其“长不大”的首要解释。
天治基金公司告诉记者,2007年大牛市期间,该公司没有发行新产品,因而错失了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汇丰晋信基金公司也表示,在2006年至2007年的牛市大潮中,该公司未采取大比例分红、拆分等方式进行较为激进的推广营销活动。
除去这一原因外,规模“长不大”也与这些公司自身的战略定位、市场发展策略、投研人员结构、产品定位以及新基金发行计划息息相关。
对这19家公司进一步深入分析,记者发现,“长不大”的“老”基金公司大部分产品,以及大部分核心人员均布局在以股票为主的权益类基金中,这与过往公募基金行业整体发展思路密切相关。在近两三年固定收益类产品“走俏”的背景下,这些公司或是有所布局但见效甚微,或是直到最近一年因股票基金规模持续不振而开始被迫进行债基布局。
其中一个典型的特征是,与多数基金公司“喜爱”用货币基金冲规模相比,这些百亿规模之下的公司,货币基金量都比较小。汇丰晋信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该公司旗下货币基金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目前规模相对不大。
Wind数据显示,汇丰晋信旗下货币基金A份额(主要为散户持有人持有)仅有4000万元左右,B份额(主要为机构持有)规模为9.57亿元。相比而言,金鹰基金旗下货币基金规模更小,A、B份额相加也仅在1亿元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诚然与公司对规模的要求不那么重视有关,但另一个原因或在于,这些老公司的投研人员结构主要还是偏向于权益类,固定收益的人才储备并不充分。尽管说船小好调头,但做固定收益也是个极专业的活儿,不是想干就立马能干好的,相比而言,规模大的公司在人才储备和引进方面更有优势。”上海一位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向记者分析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