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31日,随着建设银行(4.03, 0.03, 0.75%)(601939.SH)和交通银行(3.76, -0.02, -0.53%)(601328.SH)的年报双双登场,国有五大银行2013年年报已悉数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通过统计五大行年报数据调查发现,报告期内,受互联网金融冲击,五大国有银行也未能独善其身,净利润增速已呈明显下滑态势,整体下滑至11.4%。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有五大行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计为8628.27 亿元。此前,五大行净利润增速在2011年半年报最高点时,合计增速曾一度高达32.28%。此后,受上浮存款基准利率上限影响,该数据快速下降到2012年的14%左右。进入2013年,该数据又再下了一个小台阶,基本在12%附近震荡。
其中,交通银行净利润增速降幅位居五大行之首,从2012年末的15.05%激降至2013年年末的6.73%;而工商银行(3.44, -0.01, -0.29%)(601398.)和农业银行(2.41, -0.01, -0.41%)(601288.)全年净利润增长率也分别从2012年年末的14.53%和19.00%下滑至2013年年末的10.11%和14.63%。
与此同时,五大行中,除了农业银行以外,其余四大行不良贷款及不良率均出现了双升的局面。特别是,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两大行不良率同比飙升逾一成,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情况不容乐观。
年报显示,报告期末,交通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升了0.13%,从2012年年末0.92%增加到了1.05%,且已是连续第七个季度增长;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36.8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1.14亿元;不良货款率由2012年的0.85%,上升至0.94%。
对此,有券商分析师表示,2013年,工行全年新增不良191.14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09%。虽然,该行不良率在五大行中最低,拨备也较充分,但不良生成趋势明显,不良率增幅没有收敛的迹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2014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预计在10%左右,但是市场预期业绩增长并没有可持续性。”对此,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杨鹏飞认为。
互联网金融冲击
波杨鹏飞表示,当前,上市银行股价与其他非金融地产行业相比,仍处在严重低估的价位。“我们认为,这一估值已经反映了来自宏观、政策和基本面上的不确定性,而新增不确定因素则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杨鹏飞称。
统计数据显示,以支付宝[微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在交易结算方面的垄断。2013年全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2%。
“短期来看,虽然互联网暂时无法对银行的对公业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对于零售业务的冲击已经非常明显。”杨鹏飞称。“过去商业银行一家独大凭借的就是牌照垄断所带来的海量的客户群体和流量,现在互联网公司正在通过平台优势孤立银行,来干传统银行所干的事情。”
当天,招商证券[微博](10.16, 0.03, 0.30%)分析师肖立强就直言,交通银行净息差回落和拨备计提力度加大是该行全年业绩增长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从结构来看,该行四季度活期存款增长2000亿元,定期存款下降1100亿元,但全年存款利率较前三季度存款利率仍上升3BP。显然,该行存款成本面临一定的压力。全年净息差为2.52%,较2012年下降7BP。”肖立强表示。
杨鹏飞也认为,截至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的银行传统业务包括支付业务和代销金融产品业务,正在颠覆的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未来真正的威胁来自大数据对核心资产端业务的细化。
从显性成本的角度看,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获得存贷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余额宝[微博]这种类存款业务的出现,可能会替代银行的活期账户,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
若按2013年余额宝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6%计算,当前银行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35%,利差为5.7 %。假设1%的个人活期存款转化为货币市场基金,以2013年中上市银行储蓄存款进行判断,由此带给商业银行净利润负面平均影响幅度为0.82%。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第三方机构获得基金销售牌照,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正在抢占商业银行对于保险、基金产品销售的市场份额。
“假设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线销售将替代40%的传统商业银行代售渠道理财产品和其他金融机构产品渠道,以上市银行2013年中报为基础计算,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将分别下降1.8%和2.7%。”杨鹏飞称。
本报记者获悉,目前,上市银行已经正在重新评估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而银行采取的主要应对战略包括资产端提高风险偏好、重视消费信贷、负债端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更为积极的应对则是搭建网络平台,获得一手的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有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等。
交行、工行不良率飙升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1%,已经连续七个季度呈上升趋势。五大行中,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期末不良率更是出现大幅飙升。
肖立强表示,从交通银行年报数据来看,2013年末该行不良率1.05%,较年初上升13BP。报告期内,江浙地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暴露较多,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全年新增73亿元,同时全年核销118亿元,致使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下降37个百分点至214%,拨贷比较年初下降6BP至2.24%。
“我们预计,该行未来不良贷款仍将温和增加,因此,拨备计提或将保持较高水平。”肖立强称。
本报记者注意到,2013年,交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在贷款同比增长24.90%的情况下,却录得了-38.7%的利润增长。报告期内,该行资产减值损失184.10亿元,同比增加38.73亿元,增幅为26.64%。
交通银行也表示,“2013年,本行资产质量变化受钢贸业务风险扩散的影响,带有较为鲜明的区域和行业特色,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的零贷业务。截至2013年末,本行已化解钢贸风险贷款100多亿元,其余贷款已根据风险状况相应提足了拨备,对仍处于正常关注类的钢贸贷款持续进行密切监控并增加了缓释措施。”
在杨鹏飞看来,在交行、工行等国有大行不良率飙升背后,其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周期类民营企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盈利能力下降;流动性不佳导致融资成本压力增加,偿债能力显著下滑;融资抵押品质量大不如前。
“不过,当前,上市银行的资产价格风险远未完全暴露。”杨鹏飞称。“不良贷款的增长和同业新政或将导致不良贷款拨备和核销的增加,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导致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
而且,杨鹏飞分析认为,其实际情况可能比1%更遭。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不良贷款展期、核销和出售来降低分子,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和出售规模去年以来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许多表外信贷和影子银行的变相放贷掩盖了大量的坏账。
“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所有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值将达到1.03%左右,行业信用成本率将达到0.60%左右,而不良贷款生成率也将达到0.60%左右,信用成本率只能勉强覆盖不良贷款生成率。”杨鹏飞称。“随着下半年地产违约事件以及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恶化,不良贷款率或进一步上升至1.05%,信用成本率将不足与覆盖不良贷款生成率。”
因此,在信用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过去依靠生息资产规模扩张和净息差选股的逻辑可能要发生转变。从上市银行内在价值角度看,贷款质量的好坏和高收益率贷款的定价水平,将是决定信用资产扩张与利差空间的决定因素。
具体来看,资产端不良贷款率和贷款质量决定银行股价值,包括小微贷款在内的零售业务将形成差异化竞争,而同业资产风险计提的增加将对同业放杠杆程度较大的银行产生较大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