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新华社:不宜用M2/GDP衡量货币超发量

      首先是用错概念

      首先,M2与GDP之比这一说法本身不科学,不能真实反映货币超发程度以及通胀压力。众所周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一个存量概念,而GDP是一个流量概念,用一个时点的存量和一个时期的流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比值,并无意义。

      进一步,如果观察近20年我国历史数据,M2/GDP与通胀压力相关性并不大。例如1993年到1995年,我国CPI涨幅连续超过10%,但M2/GDP基本稳定在100%左右。1998年到2002年,我国M2/GDP比值大幅攀升,物价方面却面临通缩形势。所以,根据M2/GDP比值来判断货币超发与否或预测通胀压力,是概念运用不当。

      跨国比较无意义

      其次,对M2存量与M2/GDP比值进行跨国比较,亦无太大意义。由于金融产品创新使得货币划分界限变得模糊,以及世界各国M2的定义及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令M2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进行跨国比较的。

      另外,企业融资以贷款为主、居民金融资产以储蓄为主的国家,M2/GDP通常偏高;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M2/GDP通常偏低。我国M2/GDP较高的重要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储蓄率高。虽然美国M2/GDP不高,但如算上美国家庭和非营利部门金融资产总额与GDP的比值,就会发现其在2011年比值已超过300%,远高于我国M2/GDP比值。换句话说,我国与发达国家金融结构迥异,M2/GDP指标即使有所谓的意义,事实上也不具备横向可比性。

      问题在增速

      最后,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最终标准是物价水平。如果货币供应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即使货币存量很大,也不一定就能导致物价上升。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2%、CPI年均上涨2.3%,属于“高增长、低通胀”搭配,表明我国的货币环境总体上是适度的。

      责任编辑:陈川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