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媒体调查,“社会保障”已连续4年成为社会公众最关注的话题。
过去的5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在制度建设、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的5年。《社会保险法》颁布施行,医疗保障至2011年覆盖11亿多城乡人口,全国已有11个省实施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此背景下,社会公众持续高度关注社会保障,一方面说明社会保障的普及切实改善了群众生活,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保障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亟待加以解决。
近年来,公众对社保反映最强烈的意见集中在养老双轨制、企业人员和公职人员退休待遇差异过大、社保关系衔接不顺畅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社保制度设计不统一、待遇水平不均等。以养老保险为例,就分为公务员养老金、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农保3种。而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不同制度的养老金最低200元,最高10000元,相差近50倍。国家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其与机关公务员退休待遇差距仍然较大,报道称后者的养老金待遇是前者的3倍左右。
作为一项基本的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最基本的使命应该是保障公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均等化是其社保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社保改革“开工没有回头箭”。我国社会保障确实面临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种种制约,但真正制约社保改革的阻力,在于社保设计的制度“壁垒”。这种“体制内外”的待遇鸿沟,在公众权利意识普遍增强、社会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加快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建设,既是社保改革的民意基础,也是评价社保改革最终成败的参照标准。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完善现有的社保制度,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制度壁垒,打破身份差异,提高社会统筹层次,方便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人群社保的自由衔接和流动。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国有企业分红充实社保的力度,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提高整体保障待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