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60、70后的闽商在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的时候,总是从走街串巷开始,从摆地摊开始,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烙印——在改革开放刚刚为中国人打开创业门路的时代,做“个体户”、开小商铺、经销代理是60、70后的闽商们改变人生轨迹最主要的途径。
而当时代的车轮将80、90后的新一代闽商推到前台时,他们讲述的人生故事,就离不开淘宝、网站、微信、Apps……
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为千千万万普通青年创造了通过鼠标、键盘改变人生的机会。
在中国,“70后”可以说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互联网也的确改变了他们中不少人的命运。然而,很有意思的是,今天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执牛耳的大集团掌权人却多数是60后——从1964年出生的马云和张朝阳,到1968年出生的李彦宏。在人们通常所说的“BAT三巨头”(百度、阿里、腾讯)中,只有腾讯的掌舵人马化腾是70后。
当然,这些年,中国的互联网界,也的确涌现出了不少70后,向60后的“前辈”们“叫板”,这当中,有1970年出生的周鸿祎,1971年出生的丁磊,1973年出生的陈天桥,以及1974年出生的刘强东。
不过,比照这些60、70后的共性就可发现,他们多数的创业年龄都在25-30岁之间,有了三年五年的工作经验,并且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契机,并且做出了开创性的思考——用今天的网络热词来说,叫做“颠覆性创新”。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回到80、90后身上,却看到,尽管他们是沉浸在互联网中成长乃至出生的一代,他们在这个领域,真要说“颠覆性创新”,还未见到。
2012年,《福布斯》中文版首度推出“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在与美国版的比较中,《福布斯》发现,中美30岁以下创业者的区别,恰如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分别位于微笑曲线上的两个端点,一个在研发,一个在市场。美国年轻创业者更擅长从技术创新或者产品、服务创新入手,寻找打破行业固有格局的着力点;中国的年轻创业者更擅长从应用着手,寻找传统产业在网络平台的新应用,并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将传统产业迅速转换为更适应网络市场的运营模式。
而在行业分布上,美国的年轻人在互联网、生物制药、新能源、媒体、餐饮等广阔领域中发挥着他们的创意,中国年轻创业者则多集中在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等领域。
另一份数据也显示,纳斯达克和国内创业板的创始人绝大多数都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
我们可以说,为了创业,80、90后也是“蛮拼的”,但是在“创”方面,略显不足。
回到“闽商”这个群体,当“爱拼会赢”已经成为这个群体的符号时,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群体的长处更多体现在传统行业,更多体现在市场而非研发。这些年,“创新”、“转型”已经成为关心闽商的人一再发出的呼声,也是不少人对于正在崛起的闽商新一代的期待。
在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迎来或者正在迎来自己的30岁的创业者们,会在“拼”与“创”的结合上面,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吗?
【故事】
拼创者侧写:两位80后的创业路径
时势造英雄,在互联网孕育的创业大浪潮下,“80后”、“90后”拼创者们,正顺势而为,书写传奇,成为迅速崛起的闽商新一代。
2015年6月8日,“点击网络”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当天,公司市值高达4.5亿,5天后涨至5.8亿元,公司掌舵人蔡立文瞬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作为中航城里想家o2o社区创业大赛的创业导师蔡立文(前排左四)与参赛选手合影
人们对这位横空杀出的“程咬金”深感好奇,不断计算着他连日上涨的身价,不少人发短信祝贺他身家超过4亿元。而这位80后漳州小伙笑称这是“纸上富贵”,和同事吃完庆祝蛋糕后,依旧加班至深夜。
伊光旭和他的团队“飞博共创”尽管鲜有人知,但是,提起拥有1422.5万粉丝新浪微博大号的“冷笑话精选”,就能让人窥见这个团队的能量。如果你有心,还可以看一看李开复微信“站点”末端那行小字“飞博inside”,以及他们策划的刘若英的微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互联网领域起家的年轻人,却在9月8日闽商青年领袖峰会现场提醒和他有着一样抱负的年轻人:不要中“创业”和“互联网”的毒。
这就是80后的新一代闽商,他们的创业故事的开篇或许不像前辈们那样富有拼搏色彩,但却多了几分创意;而他们对自己的创业故事的思考,也和前辈们不同。
“不安分”的心
1981年出生的蔡立文,从小就有颗“不安分”的心。
小学6年级,蔡立文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时,便对这个神奇而神秘的“玩意儿”着了迷。中考后,为了能立刻拥有一台电脑,他做出了一个让身为罐头厂下岗职工的父母心痛不已的决定:放弃重点高中,去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计算机。
而此时,互联网在大众眼中尚且神秘。马云骑着自行车四处推销“中国黄页”,磨破嘴皮子也没几个人听得懂;刘强东在中关村租用的小柜台前代理销售光磁产品,遭遇女友不理解。
职校第三年,即将毕业的蔡立文凭借软件开发技术,获得上海某公司8000元月薪的工作。那是1999年,在大学生月薪普遍几百元的情况下,这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一年后,蔡立文回到漳州,凭着过硬的技术接下许多代写程序的订单。这时,他决定自费去厦大读本科,学习计算机知识。开学两个月后他却选择了退学,“我发现学不到东西,只是为了一张文凭”。
刚刚跨入千禧之年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编程技术人才奇缺,靠着专心在漳州老家接订单、代写程序,20岁出头的蔡立文收获了人生第一个100万。
蔡立文在同龄人羡慕的眼光中开着豪车的时候,南平小伙子伊光旭远赴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求学。
在大学期间,同样“不安分”的伊光旭把学校的军属商店改为出租各类小说的书店——“书芳斋”,挖到第一桶金。
大四时,伊光旭的书店开成了连锁店,而他却念不下去书了,在即将拿到学位证书的时候,和蔡立文一样选择了退学,一门心思寻找创业灵感。
互联网淘金者
1987年9月,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建成,并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20多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神秘到普及的爆发式增长,而80后,正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互联网,一不拼爹,二不拼娘,三,爹也做不了。”在伊光旭看来,互联网是最有价值的行业,是最适合年轻人创业的行业。
2005年前后,社会化媒体悄然兴盛。国外,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宿舍里创办Facebook(脸书),“twitter”(社交网络推特)在年轻人中流行;国内,豆瓣、博客、微博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
“有逼格的小众群体”常去的豆瓣引起了伊光旭关注,但他对豆瓣并不满意,“豆瓣就像咖啡馆,有特定的调性和小众群体,但不可能成为家常。”
无意中,伊光旭关注到微博。微博完整的生态结构令他惊喜:有名人、有中坚力量,有基层受众,俨然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微博像个大餐厅,大家可以聚在一起下馆子、聊天、吹牛啊,挺好。”
细细分析比较各种社会化媒体的异同之后,伊光旭决定把微博当成主战场。他抢注了一堆和冷笑话、品牌、商户相关的账号,创立“冷笑话精选”等草根账号,无时无刻发着微博,每天大半夜忙活,大清早去抢沙发。
2008年,伊光旭带着他的创意和热情四处寻找投资者,但得到的回复都是“谢谢”,直到天使投资人蔡文胜注意到他的微博,倾听他的创业构想,用6分钟时间决定投资“飞博共创”,从此走上互联网媒体营销道路。
与此同时,编程和软件市场渐渐陷入疲软。蔡立文开始转战成为IDC服务商,提供代理域名注册、出售服务器、网站空间租用等服务。
2001年,他创办了一家从保洁到程序员到总经理都只有一个人的小公司,坚持着被业界看作“夕阳产业”的服务器行业,在漳州一待就是五年。
草根英雄
2015年6月8日,蔡立文带领夕阳企业“点击网络”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当天,公司市值高达4.5亿元,5天后涨至5.8亿元,蔡立文身价直逼4亿元,瞬间成为万众焦点。

飞博共创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伊光旭
截止9月21日止,新浪微博大号“冷笑话精选”拥有1422.5万粉丝,李开复微信公众号合作伙伴、刘若英微博转型的策划人、香港著名才子蔡澜的手机报发行者……伊光旭旗下运营的互联网媒体辐射2亿多受众,成功化身幕后英雄。
一个是互联网基础服务提供商,一个是互联网媒体营销运营商,在互联网大浪潮下,蔡立文和伊光旭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成为迅速崛起的闽商新一代。
自从走上创业这条“不归路”后,蔡立文和伊光旭经历着小人物奋斗的辛酸,默默无闻,缺乏资金,遭受怀疑……而他们以一种近乎顽固的较真坚持着。
“模糊的正确远比精准的错误重要”,蔡立文坚守 “大家唾弃的行当”,伊光旭“就好冷笑话这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草根成功逆袭之后,他们的传奇故事却被简单粗暴地搬上“神坛”:被贴上“辍学创业”“互联网创业”的标签,被大众当成榜样,争相模仿。
熬过所有艰辛后,蔡立文深知在互联网行业成功创业的属于极少数,在人们关注不到的角落,有无数企业倒闭。“有条件的话,最好博士一起读完。机会随时都会有,只有让自己变得优秀,才能把握得住机会”。
伊光旭也不认同急功近利的创业心态,他的一句话或许更能代表他们这代人创业的态度:“我们创造的不是神话,我们创造的是普通话。”在他看来,当今的时代,有很多人“中毒”,“第一种人中‘创业’的毒,第二种人中‘互联网’的毒”。因此,他提醒后来者,先不要急着找市场,先找价值,先找找产品在哪些方面存在价值点,“当你有一个被利用的价值时,我相信市场很快就会找到。”
【思考】
董明珠对话青年闽商:创业意味着什么
真正的创业者,应该提供好的平台,营造成长的空间,让每个人实现智慧,发挥价值,带领一颗颗热情、奔放的心,去实现梦想,创造更多神话。
9月8日下午2点多,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一袭优雅的连衣裙亮相闽商青年领袖峰会,偌大的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海峡厅座无虚席,不少人挤在过道上,只为一睹“商界女王”的风采。
面对现场1800多位观众,董明珠笑称自己作为60岁的人,已经是社会边缘人物,80后基本上挑起时代的大梁,希望年轻人要更有责任和担当。
这位曾经的创业者提醒新一代的企业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开个店、当个老板就叫创业,创业应当等同于你所创造的价值。
当老板不叫创业
“光阴流转起起伏伏,终没有放弃的时候”,一首改编自陈奕迅《十年》的歌曲《一生所爱》,赢得现场阵阵掌声,也让一向强硬的董明珠动容不已,流露少有的柔软。
演唱者是一名格力派到外地的维修工,今年是他在格力工作的第20个年头,至今仍默默坚守于这个普通平凡的岗位。
董明珠坦言,自己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特别感动。“有的人讲,我去当老板就是创业,其实不是的,像他这样才是真正的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里,不少浮躁的年轻人认为创业就是当老板。但在董明珠看来,自己去开个店、当当老板不叫创业,真正的创业等同于你创造的价值。
像这位平凡的维修工一样,在一个好的平台上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创业;到一个企业担任领导者,因为你的出现让企业发生好的改变,而你最终也获得认可,这也是一种创业。
看到格力腾飞,人们习惯将一切归功于董明珠的个人英雄。但董明珠认为,格力的成功,得益于团队英雄。
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定是有无数人通过它实现梦想;一个企业的成功,一定是拥有一班热爱企业的人。员工对企业的热爱,这股力量战无不胜。
人们常说“高薪养人”,高薪的确养人,但未必能留住人。看中薪水而留下的人才,也会因为更高的薪水抛弃企业而去。所以,高薪不是唯一因素,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真正的创业者,应该提供好的平台,营造成长的空间,让每个人实现智慧,发挥价值,带领一颗颗热情、奔放的心,去实现梦想,创造更多神话。
赚钱不叫成功
2012年春天,董明珠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值北京雾霾,大雾蒙蒙。有人开玩笑说,格力借着北京雾霾,生产空气净化器就可以大赚一笔。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席玩笑话却让董明珠皱起双眉,陷入沉思:如果依靠环境恶化产生的商机发财,研发产品加剧恶性循环,虽然短期获利,但这不是可持续性的,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该做的事。
“雾霾经济”被董明珠果断否决。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会把赚钱当作唯一标准;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也不会只看中眼前利益。
在董明珠眼里,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三个素质:一是对自己有信心,二是有坚持的精神,三是有社会责任感。
很多企业家认为,创业过程中赚到钱就是成功,但董明珠并不这么看。赚钱不叫成功,一个人获得成功,是因为给社会带来了改变;一个企业获得成功,是因为给社会创造了价值。
在房地产市场大热的阶段,有人建议格力进军楼市,和“雾霾经济”一样,这个建议也被董明珠“无情”否决。
进军房地产同样可以让格力短期获利,但“当你把产品引入一个浮躁的时代时,再引回制造业就非常困难了。”董明珠坦言,在格力的发展过程中,面对许多诱惑,但她决定“坚守一颗不浮躁的心”。
对企业而言,一年两年获利并不难,而放眼全球,看中眼前利益的企业往往很难发展为百年企业,只有为社会带来改变的企业,才能持久生存。
顺势而为勇者胜
1995年,刚刚调回总部出任营销部长的董明珠就遇到了难题:业务团队集体叛逃,银行债务和工商追债并存,上游追款、下游欠款,多方面压力下,企业几乎倒闭。
14年过去,这家曾经濒临倒闭的企业累计实现纳税535.22亿元、利税1058.50亿元,连续13年位居中国家电行业纳税第一。
福建人常讲“爱拼才会赢”,董明珠认为,这句话适用于所有中国人。
社会总是在竞争中进步和发展,当社会运动到一个新层面时,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的环境。所以,一定是顺势而为,在新环境中敢为人先的勇者取胜。
2000年以前,格力和所有中国家电企业一样,没有自己的技术,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加工企业。
2005年,国家开始推行能效等级标准,但中国空调企业用的都是国外的压缩机,日本进入了全民变频时代,它的定频压缩机却还在中国热销。
董明珠看到了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都不是标准,消费者需求是唯一的标准,而依赖别人的技术,永远满足不了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
于是,董明珠带领格力潜心研发技术,“掌握核心科技”。 到了2014年,格力申请专利技术4100多项,平均每天就有11项专利面市。至2015年8月,格力累计申请18000多项专利技术。
在董明珠看来,互联网时代,是用更科学的手段让消费得到更好保证,让生活更加健康的时代,这也是制造业的梦想。在互联网时代,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一定要静下心来研究技术。
“你站在山顶的时候,觉得自己最高,但抬头一看,天上还有星星。 所以你永远要保持不满足的心态,去努力地开拓。”董明珠动情地说。
【趋向】
新常态下,创业还有哪些机遇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还有哪些机会留给刚刚起步的80、90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歌猛进。在1979-2011的33年中,我国GDP平均增速达9.89%,2003-2011的9年中,GDP年均增速更是突破10.85%,让世界惊叹。
进入2012年后,中国经济开始缓慢下滑。2012-2014年分别增长了7.7%、7.7%和7.4%,比前33年的增长下降了一个台阶。人们开始不安、困惑,不知在“新常态”下何去何从。
在9月8日举行的2015年闽商青年领袖峰会现场,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表示,我国正处长经济结构调整期,没有必要过分重视GDP增速,经济“新常态”反而涌现一系列容易被忽视的创投新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还有空间
2014年,我国GDP达636463亿元人民币,约合102391亿美元;人均收入46531元人民币,约7485美元,GDP增速7.4%。和前几年相比,虽然略有下滑,但从世界范围看,仍处于高增长速度。
然而,这种快速增长的状态不可能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中国7%-8%的经济增速还能持续多长时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
回顾30多年飞速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投资、消费、出口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消费和出口提出需求,由投资建设满足;投资建设提供新产品,引导消费和出口需求。
张汉亚分析道,投资建设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能源、交通、通信、水利行业和钢铁、化工原料、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基础产业。
特点是投资量大,建成使用周期长,更新速度慢。
快速发展建设时期需要大量投资,直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当达到一定完备程度后,较长时间内只需少量更新和弥补简单再生产的投资,对投资需求极速减少,导致全社会投资缓慢甚至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放慢。
另一类是直接供人们生活消费使用的各类产品生产和服务行业建设投资。
特点是项目投资量相对较小,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快,在建的项目数量众多,对投资的需求相对稳定。但与前一类建设相比,每个行业对社会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变化的影响较小。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看,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高峰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城市化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完备程度,其完备之时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之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对投资的需求增长必然下降,经济增速必然下降。
中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渡时期,今后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程度。
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张汉亚分析道,按照目前7%左右的经济增速,到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基础设施将基本建设完备并进入工业化后期。彼时,将出现投资增速明显下降,经济增速会再下一个台阶,维持在5%左右。
“经济增速下降到5%-6%也不可怕,目前发达国家的投资和经济都保持低增长,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后的必然结果”,张汉亚表示,没有必要过分重视GDP增速,“新常态”反而涌现一系列容易被忽略的创投新机遇。
目前,我国电力、电信、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建设都已过了投资高峰期或快速增长期,近几年投资增速明显下降。
但城市建设、水利、铁路、设备制造、房地产等许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还处于投资高峰期,全社会投资仍会保持一定时期快速增长,并推动我国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实现工业化之后,经济和投资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消费和出口需求,投资将根据这些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张汉亚表示,“新常态”下涌现的创投新机遇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
各类产品的创新投资。包括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新产品的生产线建设。主要是各类适应人们生活消费变化和能够引导人们消费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建设。
服务业的建设。包括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国家也特别重视这方面产业发展。
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治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污染治理设备等环境治理产业将成为新的创投热点。
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设。随着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大量消耗,新能源的勘探开发日益重要。
产业调整和弥补折旧生产能力的建设。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都离不开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实体产业中的生产调整和弥补折旧生产能力的投资仍然是创投重点之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